首页 -> 2007年第8期
探究性学习必须树立大语文观
作者:袁显文 袁 园
如何把探究性学习运用于语文教学之中呢?这需要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勇敢地从“小语文”的窄巷中走出来。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的中心任务是如何引导、激发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在课堂上只能做学生的引导者,不能包办代替。应该创造性的利用现有课程资源,针对内容选择不同的探究形式,与学生一起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营造情景交融的心理氛围,使学生能够以探究、求索的主动态度去动眼看,动情读,动口议,动耳听,动脑想,动手做,动笔写。在语文课堂上不要怕“乱”,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独立的、全心身投入的条件让他们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在充满情趣中学习,在满怀欲望中探究,在亲身体验中感知,在轻松愉快中获取。例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发动学生去观察收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诸多语文现象:像广告、招牌、布告、标语、说明书、报刊等,并让他们搜集所存在的不规则现象,进行讨论探寻与归纳分析,找出病因,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为花店、发廊设计招牌,为家乡农产品撰写广告,然后进行作品评选,对优秀作品制成展牌展出,以此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从而达到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迁移运用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树立“大语文”的观念,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有多丰富,语文学习就应该有多丰富,生活有多宽广,学生探究问题的领域就应该有多宽广。所以书本知识教学只是生活的其中部分。任何一篇课文都有它的选择目的与伸缩空间,把书本知识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这正是大语文观的需要。鲜活的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宝贵资源,在课堂上再现学生熟知而热爱的生活情景,可以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可以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天地里看到更多、更好、更深刻的东西。具体应做到三个结合:首先,课内教学应与课外活动协调一致,有机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结合,这是新课标下综合学习的要求。语文教学要有效完成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任务,单靠课内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通过课外活动来进行补充与充实。探究性学习单靠课内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而教材本身的训练面也是较窄的,要解决这个矛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用课内学到的知识、方法去拓展与丰富课外活动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更可以弥补课内的局限与训练的不足,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其次,语文训练应与思维训练相结合。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的结合,这是语文与思维之间必然的联系,所以语文训练不能脱离思维训练。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让思维训练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大胆变革,把课堂变成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真正传授给学生分析的方法、综合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归类的方法、归纳的方法和演绎的方法,使学生拓宽知识面,增强综合运用能力。再次,知识传授应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在语文教学中,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紧密联系。知识是能力培养的向导,能力是学习知识的凭借。知识传授之所以要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就因为二者是互为作用、互为促进的。而探究性学习就是要以此为基础和条件。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认真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充分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进而把知识运用到探究性实践活动中去,逐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通过这些方式把学生的视野扩大到精彩世界,这就是用科学发展观去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探究性学习本身就是大语文观,所以它不只限于语文教学本身,它应该与其他学科形成渗透与融合。如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了朱自清的散文《春》以后,在美术课上可以让学生创作“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或“迎春图”等。在语文课上学了广告的写作以后,在计算机课上可以让学生进行广告的设计与创意。这样进行学科之间的渗透与结合,有利于学生提高创新能力,更能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均衡发展,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探究性学习方法的特点就是探究。但探究不是模仿,不是走形式,更不是放任自流。语文姓“语”的本质不能改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既要革新思想,又要务本,既要会创作剧本,又要会编导剧本。这样探究性学习就会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发展前景。
袁显文,袁园,教师,现居湖北保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