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让学生快乐阅读

作者:昌 平




  学校作为中学生学习母语的主战场,作为孩子们成长的地方,它首先应该是一个文化场所。教育承载的就是文化使命,它有责任传播和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健康而又高雅的文化。营造书香校园,让学生快乐阅读,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浸润其中,让他们养成与书本终身为友的习惯,使学生的多种才能、天资、意向、兴趣、爱好等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营造书香校园,让学生快乐阅读,可以极大地充实学生的精神力量,不断开拓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他们的精神活力。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情况。美国的布什政府提出5年内让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学会阅读,养成阅读习惯,专设阅读年。英国提出要打造一个人人读书的国度,每年有全国性的读书节。全世界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族,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在全世界,犹太人中如爱因斯坦一样的世界级的杰出科学家很多。据统计,诺贝尔奖颁发100多年来,根据1995年的统计,全世界共有犹太人1282万,犹太人虽然只占全球人口的0.23%,但是在20世纪645位诺贝尔奖获奖者之中却有121位,比例高达18.5%,获奖人数高居世界各民族之首。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热爱读书的民族,还留下了许多关于刻苦读书的佳话,如“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骨”、“凿壁偷光”等。但是,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读书的兴趣反而大不如前了。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面临严酷的升学压力,学生正常的读书时间被挤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也被扼杀了。有人曾经进行过统计,中国孩子的平均阅读量是每人每年5000字,而美国孩子的平均阅读量是3万字。学校中无暇读书不想读书的情形随处可见,大部分学生除了几本教科书外,书包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书了。这就使得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暗淡无光,对前途也感到很茫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这种情况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读书的巨大作用。学校最根本的任务是什么?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就是读书。他说:“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大家不喜欢书籍,对书籍冷谈,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很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
  可见,书籍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它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饮食一样,不同的书籍可以提供给学生不同的精神食粮,从而塑造学生丰富而完满的精神个性,而这正是一个民族的发展所需要的。那么,学校如何营造书香校园让学生快乐阅读呢?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校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我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图书馆的硬件建设,为学校营造书香校园提供坚实的保障。学校图书馆是信息资料中心,是课堂教育的延伸,不但要健全制度、科学管理、服务真诚,而且还要配齐各类书籍,做到人性化的管理。
  其次,加强“书香班级”的建设,让每个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有充足的读书时间,最好列入课程实施计划。为了让读书活动顺利开展,语文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有计划有重点的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篇目。
  第三,建立母语实验室,设立校园“读书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母语实验室,为学生学好母语用好母语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设立校园“读书节”,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第四,加强学校文化长廊建设,让文化长廊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重要场所。在文化长廊里,可以张贴学生的读书心得,或者某部作品的读后感,也可以是作品介绍和欣赏,还可以是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等等。
  第五,成立文学社团,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在中学建立文学社团,营造学生创作的氛围,可以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这对推进素质教育,开展创新教育,对个人和学校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文学社团指导老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独到的见解,敢于说他人没说的话,敢于坚持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索的良好习惯,力争写出好文章。
  第六,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读书活动,建立“小书虫俱乐部”。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班级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读书报告会、专题讨论会、文学知识竞赛、辩论赛、征文比赛等。
  第七,建立合理的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关注每个学生在读书活动过程中的点滴进步。成长记录袋可以把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在“书香校园”和“书香班级”建设中的表现,并指出其优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总之,在营造书香校园的活动中,学校要和语文教师联手互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母语实践母语的良好环境,让学生耳濡目染,浸润其中,好读书,读好书,不但让学校处处散发出醉人的书香气息,而且从每个学生身上也飘溢出浓浓的书香。
  
  昌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