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在语文经典诵读中实现德才双收
作者:杨兴会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思考得更多的是经典诗文诵读对语文学习的帮助和作用。在我看来,经典诵读的意义,不能仅仅局限于思想教育。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它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人文精神及灵活多变的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远远超出思想教育的范围。许多优秀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能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
在语文学习中,“阅读”是“写作”的源头,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古人重视“读书”的真实写照,所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十分注重学生诵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诵读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诵读内容的选择及诵读方法的指导。在学生诵读内容的选择上,我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类和筛选,在本学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把诵读《三字经》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融入其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俗称“三百千”,而《三字经》后来居上。它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情真意切,仅用三百多字便概括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变迁,历来备受赞誉。
为把诵读落到实处,我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诵读原版《三字经》——收集新编《三字经》——学生自编《三字经》。
1、诵读原版《三字经》:
《三字经》句子整齐短小,节奏感强,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起初我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比如各自朗读、小组齐读、男女同学交替读、组长领读等方式。在诵读内容上,引导学生从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不强求学生从头读到尾,目的是尽量不伤害学生诵读的积极性。然后我引导学生做三件事:一是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难词等文字障碍;二是把不理解的句子找出来作上标记;三是利用多种渠道在课外收集与《三字经》有关的经典故事。一段时间后,我适当提高对学生的诵读要求,指导学生从头到尾按顺序诵读。几个星期下来,多数学生就能复述原版《三字经》的主要内容了。
在学生熟悉原版《三字经》的内容之后,我再组织学生在班上进行交流。“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这些来自原版《三字经》的故事,深深地感动着学生,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言行谈了很多体会。多数学生认为,“《三字经》诵读”活动,让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在语文知识方面也收获多多。交流中有学生提出《三字经》中的一些疑难问题,我耐心地一一作答。这一环节的活动结束时,我把学生收集的资料分类进行整理,规范存档。
2、收集新编《三字经》:
后人在学习原版《三字经》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改编创造了不少“新编《三字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意义的新编《三字经》,然后和学生一起诵读。由于新编《三字经》大多产生于我们生活的时代,内容就更加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所以更能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新编《三字经》中,有谈学习的:“书中有,黄金屋,要得此,肯付出,头悬梁,锥刺骨,苦读书”;有谈人际交往的:“心不同,难相处,不团结,难致富,心相同,愿相助”;还有谈保家卫国的:“保国家,是义务,决不容,敌侵入,敌敢来,定驱逐……”内容十分丰富。
3、学生自编《三字经》:
通过前两个环节的活动,《三字经》这种内容丰富、底蕴深厚的古代文化,已在学生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学生进行创造的时机已经成熟。我和学生一起归纳了新旧“三字经”的语言特点及一般创编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人和事来创编“三字经”。这时候,学生的创作热情很高,他们结合学校的规章制度、《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内容,活学活用,创编了各具特色的“校园三字经”。这些自编的“三字经”,有关于遵规守纪的:“校规章,要遵守,日规范,要记牢……”;有关于校园环保的:“爱树木,惜花草,好环境,人人保……”;有关于卫生习惯的:“勤换衣,勤洗澡,讲卫生,身体好……”;有关于学科知识的:“赵匡胤,统中原,建宋朝。宋朝代,分南北……”这些创作虽显稚嫩,却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学生自编《三字经》的环节,把这个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推向高潮。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凡是勤劳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要时时勉励自己勤学用功,才能有所作为)学生天天在这样读,也天天在这样做。“《三字经》诵读”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动口、动手的好习惯,又让学生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真可谓是“德才双收”!
杨兴会,教师,现居湖北长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