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培养学生阅读个性的尝试
作者:乔秀红 赵辰炳
第一、创设真正的“民主课堂”。常态下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分析、讲解,学生听讲、抄记笔记,这种教学行为无形之中表现出教师主宰“子民”阅读的现象。这种现状下的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营造一个便于与学生合作的、自然宽松、和谐愉悦的民主课堂,是培养学生阅读个性的奠基石。比如笔者告诉学生,在课堂上如有问题,可以举手自由发言,不管说多说少,说对说错,说完后就自觉坐下,坐累了可以睡觉……
第二、设计开放的教学问题。开放性的问题避免了问题之答案的唯一性,能促进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进行发散思维,为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设计的问题是:“如果你现在是‘我’,你会怎么做呢?”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天空里翱翔。再如教学《童趣》时设计的问题是:“读了课文后,你想说什么?”这个富有思维弹性、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可根据在课堂上的学习和生活体验从不同角度作出回答。结果,有的学生会紧密联系课文认为夏蚊翩翩起舞的体态很美;有的认为夏蚊“鹤唳”的声音很美;有的结合课文插图和平时所见所闻,提出夏蚊的体态没那没么大,声音没那么响;有的甚至说出自己被夏蚊叮咬的感觉……学生的回答是很难预料的,可见开放性问题情景的设置,犹如一方强劲的催化剂,有力地催促着学生阅读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第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是“鼓励学生有效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根基”。阅读的文本是物质性的,学生把对“这个物质”的感知转化成理性的情感升华,又是多元的。不同的学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社会环境中,有不同的生活体验,同时也养成了不同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或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倘若千人一面地要求学生从某一角度去理解或思考,未免扼杀了学生的阅读个性。故而作为学生学习指导者的教师,一要做到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自我思考:我还有其他见解或更有说服力的答案吗?我能不能换个角度或方法想想、做做……我的理解是最正确的吗?并以此来完善自己的阅读行为;二要做到指导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他人在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三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度地点拨调节。例如教学《三峡》时,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后你知道每个季节各有什么特点?”最后让学生想象并说出自己所见到的四季各有什么特点,哪些与课文中描写的相同(或相近),哪些不同,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异?如此点拨会使学生自觉地去梳理阅读过程中自己喜欢的内容并表述出来,无意之间蕴养着学生的阅读个性。
第四、展示学生的阅读个性。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就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阅读个性的平台。而这个平台,就是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语言形式、进一步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后,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把知识运用到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展示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以促进阅读材料的内化,使阅读个性得以深化。自主实践活动可以是听、说、读、写,可以是演、唱、画、跳。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主动大胆地实践,尽量舒展学生阅读个性的魅力。教学《散步》前、后,要求学生在家背一下妈妈或让妈妈背一下,仔细体验学习前后背妈妈或被妈妈背的不同感觉。教学《土地的誓言》前、后,让学生在附近的土地里抓一把土,捏一捏,闻一闻,通过触觉和嗅觉直接体验土地的性状特征,体会文中土地的特征及其含义。教学《两小儿辩日》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思,然后自由组合表演出来,进而让学生在“演”与“观”中受到感染,又促使“读”有新的启发。教学《三峡》后,让学生描一描、画一画、说一说文中四季或家乡四季的景物特征,在演、描、画、说以及“观众”发挥自己的想象对“表演”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顺其自然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个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乔秀红,赵辰炳,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