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扇动写作教学的强健翼翅
作者:沈学温
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中学生写作无话可说,难以下笔,首要原因就是他们的情感世界十分单一,有的甚至对于这个时代和周围发生的事件表现出冷漠和自私。因此在写作当中就导致了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无病呻吟。
针对这种现象,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曾经尖锐地指出,“……这里就涉及一个写作和说话的态度问题。我们现在是培养学生不说自己的话,专说别人的话。更严重的问题在于,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机制,专门训练学生说假话……对人的培养和对写作的训练是统一的,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说别人说的话就是奴隶,说假话就是奴才。许多假文章写得好的一个特点就是文字华丽,但它是培养奴隶和奴才的一个模子。而根本问题在于还是培养独立的人,有尊严的人,要让学生学会像人那样说话,像人那样思考问题。”(钱理群谈语文教育的弊端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
如果要说中学生写作文有方法和秘诀,有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融于其中的话,这第一个规律和方法就是要有真情。而真挚情感的培养要靠语文教师长期的艰苦的努力。
上海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十分重视情感教学。她说:“教学是艺术,而语文教学可以说是高超的艺术。它在培育学生成长的神圣任务中能否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关键在于教师感情的锤炼。”于漪老师的情感教学为我们的教学开启了一道神奇的大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文教学本身就是情感教学,是情感的投入和再现。没有一定的情感基础和情感基调,没有心灵的共鸣,无论如何不会写出理想的好文章——要么忸怩做作,无病呻吟,要么牵强附会,言不由衷。不能打动读者的心。而情感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丰富多彩又平淡无奇,变幻莫测又平静如水的生活世界。正如孙绍振先生所说:“所谓生活并不是你所见所闻的一切现象,而是被你的心灵童化了的、成为自己心灵的一部分、与最精彩的体验联系在一起的东西。”写作者感情的火把就是被他亲身经历和体验感悟到的生活之火、生命之火点燃的。
由此看来,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需要的恐怕不仅仅是文章作法之类的知识,而更是一种整体的素养、一种智慧、一种悟性。而“热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素养,也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悟性。
把心的距离拉近,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是我对写作教学的切身感触。课堂上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品味、揣摩感悟和个性化解读,课余的师生相聚交心,感情的碰撞,写作前的感情氛围创设、情感的铺垫和熏染渗透,不仅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产生重要的影响,更对学生的人生成长意义非凡。
中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写作水平参差不齐,加上学习和生活导致心理上存在不平衡现象,这些成为高中语文教学尤其是写作教学的巨大障碍。而只有把情感熏染及情操陶冶作为切入点,才是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最佳方法,因为它是随风化雨、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的。正是基于这一点,我充分利用语文教学注重情感的特点,发挥它的特殊的育人功能,通过对典范文本的阅读揣摩、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通过向学生推介古今中外的典型人物事例,如忧国忧民的屈原,忍辱负重的司马迁,母子情深的史铁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史蒂芬·霍金,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霍英东、邰丽华、丛飞、徐本禹、田世国、王百姓,全国三农人物奉献奖获得者陆永康,第二届中国十大杰出母亲之一的都贵玛等等,借助这些人物发愤向上、奋力拼搏、矢志追求的感人经历,不断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纯真、纯美的琴弦,使他们的脑海中时刻闪动着“真爱、感恩、友善、互助、自尊、自强、自信、拼搏、追求、成长”这些字眼。
下水作文也是沟通师生情感提升写作能力的一个途径,它既可以给学生示范引路,和学生交流写作的甘苦,更能融洽师生和谐关系,又能使学生从中学到写作技法。通过下水作文,师生从中体会和品味,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情感培养、文本赏读、下水作文、促膝谈心,拉近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沟通了师生的情感世界,有力地促进了写作教学。同时为写作提供了许多典型而丰满的宝贵素材。
二、读写结合,扇动语文教学的强健翼翅
情感的渗透,情绪的调整,情趣的激发,仅仅揭开了写作教学的序幕。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单靠每周两节作文课是很不够的。作文教学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听说读写是核心,是整体,缺一不可。叶圣陶先生曾形象地阐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他说:“……听,就是用耳朵读;说,就是用嘴巴写;读,就是用眼睛听;写,就是用笔头说。”(《评<读和写>,兼论读和写的关系》)。
美国著名学者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说:“写作与阅读是一体两面的事,就像教书与被教一样,如果作者跟老师无法将自己要传达的东西,整理出架构,不能整合出要讲的各个部分的顺序,他们就无法指导读者和学生去找出他们要讲的重点,也无法发现全书的整体架构。读书是要‘发现’书中隐藏着的骨架。而作者则是以制造骨架为开始,但却想办法把骨架‘隐藏’起来。他的目的是,用艺术的手法将骨架隐藏起来,或是说在骨架上添加血肉。对一本书来说,血肉跟骨架是一样重要的。书,真的就跟人或动物是一模一样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第83页。)
我在课堂写作教学中引领着学生慢慢地“发现着书中隐藏着的骨架,探究着阅读和写作的互惠技巧”(《如何阅读一本书》)。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文本阅读中针对一些课文特点进行扩写、续写、改写、读后感等写作训练。这样既训练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又提高了他们的思想境界。如学习了鲁迅的《呐喊自序》《药》等文章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心中的鲁迅先生,学生丁浩写的《永远的鲁迅》在学生中就引起了比较好的反响。(习作附后)
课前五分钟说话训练(学生自己选题立意,或当日格言,或新闻趣事等,写成文章,经教师修改后,课前演讲),手抄报、报告文学课、新闻发布会、歌词名由欣赏等等。尤其是诗歌推荐,通过学生自主阅读,选取喜爱的诗歌,通过剖题目、寻意象、探方法、抒情感等四个环节,对诗歌进行赏析,这对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大有裨益,因为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而生活本来就是由人、社会、自然构成的丰富的立体世界。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通过不断的“腌咸菜”(有专家说语文教学就像“腌咸菜”,此言甚妙!),大大开阔了学生的写作视野,锻炼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心灵世界也受到强烈的感染。
三、教给学生一定的写作技法
文章本有路,尊路识斯真。
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抒写真情,我手写我心,我口抒我情。因此,不仅要“授之以鱼”,尤其要“授之以渔”。我在学生不同的学段,介绍一些不同文体的写作技法,尤其是话题作文和供料作文的写作技法,供学生模仿和借鉴。
写作是艰苦的,写作教学也是一样。尝试虽然是肤浅的,而探索的心是真诚的。还记得诗人汪国真说的那句话“我不去想是否能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路途漫漫,当继续求索向前。”
附学生习作:
永远的鲁迅
丁 浩
执一笔铿锵,掷地有声,他冷眼横眉不屑千夫指;书一卷激愤,惊磔云霄,他胸怀祖国甘为孺子牛。
屹立于民族历史的巅峰,他蕴藉深邃厚重的哲思,饱醮犀利炯亮的目光,使尽全力写下一个铮铮的大写的“人”字——在中华民族压抑了千年的脊梁上!
提一盏长明灯,他于淡淡的血痕中拓下白光与死火的墓碣文,他要用起死的铸剑挖去那蒂固的奴隶的心肺,在广漠的旷野之上擎起为自由复仇的雪的望!
秋夜灯下,他点起纸烟徐徐,默默敬奠那扑火的飞蛾,于栀子花血红的静默里,静悟出“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的感慨。千年的闭目塞听担负了太多的怯懦愚弱,千年的逆来顺受承载了太多的奴颜媚骨。在孔乙己排数的铜钱里,在阿Q趋炎附势的媚笑里,他痛首疾呼,怒发冲冠!面对秋瑾死难,和珍喋血,他把爱和责任化作满腔的怒不可遏,向沉睡中的国民发出心灵深处最沉郁有力的呐喊!
浓漆似的黑暗氤氲着大地,分不清是日是夜。悲哀,寂寥,失落,彷徨,混沌……唯独走在前面的人,才知道,这,是一条遥而可及的路!
先生,能否借您一柄剑,让我剖开人性深处的隐晦,踏着您带血的足迹,赴身历史的洪荒中,愤然前行!
沈学温,教研员,现居山西临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