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观察出新篇

作者:张巨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这就要求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多角度地观察、多方面地积累,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呢?
  首先,树立信心和激发兴趣。欧洲传统雕塑艺术的集大成者罗丹有一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水有千变万化,山有奇崛险怪,树有万种风情,云有千姿百态。大千世界,无处不美。鼓励学生只要勤于观察,就能发现美。俗语云:“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组织有益的活动,激发观察的兴趣,显得至关重要。可通过“拔河比赛”、“特技表演”、“知识竞赛”或外出参观等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爱看、爱听、爱想的良好习惯。对所接触的人、事、景物,有浓厚的观察兴趣,就能见别人之所未见,闻别人之所未闻,获得感悟的快乐。
  例如:走进森林,感知物种的丰富多样,感悟世界的多样性和人类应有的位置,哪怕只写小草,也会感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哪怕只写涛声,也会慨叹“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雨中行,感受一份洒脱和生活的情趣,感悟生活不能总是死死板板,还有另外一种活法;云中望,感受未曾有过的坦荡和奔放,感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襟怀;海中游,感受大海的宽阔胸怀,感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则“从前的大事,现在变成小事,从前的小事,现在变成无事”。
  其次,掌握观察的方法。老舍先生说:“观察事物,必须从头到尾,寻根追底,把他看全,找到他的‘底’,不知全貌,不会概括。”也就是说,观察事物,不管是观察环境还是观察人物,都要既注意整体,又注意局部,还要注意细部。具体来说是:
  第一、多角度观察,全面把握。所谓多角度观察,就是对事物的全部内涵作“各个方面”、“不同角度”的观察,从“各个方面”对事物进行观察,即在观察中尽可能调动所有感观去感受观察对象的多种特点。例如鲁讯先生在《社戏》中描写了江南农村的自然景色。教这一段景物描写时,我先让学生小声读课文,品味语言,再让同学门合上课本在脑海中构画这幅图,然后讨论:为何这幅图描写得如此鲜明?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大家发言踊跃,有人认为:作者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方面着笔,写出航途中所见的江南水乡的美景。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指观察时不断变换角度。观察角度不同,感知不同。例如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时我让同学们找出写“戏台”的句子,然后讨论为什么作者把一个简单的农村戏台写得如此丰富多彩,别有风趣?通过讨论,使大家懂得了怎样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
  第二、比较观察,抓住特征。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思维的基础。”比较既是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操作过程。人们认识事物往往借助于比较鉴别异同高下,从中找出事物间的联系。学习老舍《济南的冬天》时,找一位朗读好的同学朗读写济南冬天“温晴”的句子,同学们品味并思考:作者运用什么方法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晴?大家认为作者用北平、伦敦、热带的“晴”来比较,从而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晴”,恰到好处地抓住了特征。观察时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即在观察事物时要把着眼点放在事物特点上,对其本质特征进行准确把握。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中对春雨特征的观察就抓了一个“细”字。这个“细”是作者观察春雨时抓住的本质特征。学习了这种观察方法,课下让同学们分成小组,观察石榴树,石榴树与柳树、槐树相比发芽早还是晚?芽的颜色如何?通过观察,同学们就把石榴树返青迟及芽是红色的特征抓住了。
  第三、联想观察,感悟生活。联想是人们根据信息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个信息想到另一个信息或多个信息的心理过程。著名作家秦牧说:“要把平常的东西也写得光彩照人,就要注意观察事物,发挥联想能力。”例如郭沫若先生《天上的街市》,诗人由眼前的“街灯”想到了天上的“明星”。非常生动、形象。由于白雾覆盖着树枝,就像梨树开花一样,因而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由皑皑白雪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充满乐观昂扬的情趣。学习唐诗《送元二使安西》时,我让同学们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观察插图、驰骋想象,用短文再现当年王维为挚友饯行的情景,完成得不错。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学中启发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进行广泛联想、想象。如看到满天星星有人可能熟视无睹,在共和国五十七岁华诞之际,有学生写到:“若把天上星星都采来,我将做成美丽的项链挂在祖国母亲的脖子上。”多么奇特的感悟。
  最后,坚持写观察日记。观察作为获取材料的手段和来源,远不是写作教学的目的和终结,所以观察、思考之后,还要引导学生投入到写作训练的实际过程中去,对材料进行“包装”,“给思想穿上外衣”。读书要有好效果,就要记读书笔记;观察要有好效果,也要记观察笔记。为什么要记观察笔记?华罗庚说过: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如果在观察的基础上经常练笔,连日累岁、积微成著,写作水平就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叶老也说过:“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能空讲知识。或以为多讲知识即有裨于写作能力之长进,殊为不切实际之想。”故而,他强调学生只有“勤其练习”,“在乎多作”,才能使“领会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理学家徐霞客遍访名山大川,以日记的形式撰写了《徐霞客游记》;托尔斯泰从十九岁开始写日记,除了中断一段时间外,共写了五十一年。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他去世前的第四天。他早年的短篇小说《昨天的故事》就完全是从日记中脱胎而来。这些事实均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写作材料在于观察、在于记日记、在于日积月累。
  总之,观察起着“龙头”作用,它是学生习得知识的基础,体验生活的媒触,获取材料的源泉。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来激发学生的观察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
  
  张巨富,教师,现居广东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