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中学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作者:孟献超




  众所周知,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通过中学六年的语文学习,学生要能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即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而实际上一般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不令人满意,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提高中学作文教学效率,我想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合理有序地安排写作训练
  
  以新编教材语文第一册为例,根据其教学要求,安排八次作文训练,结合讲授课文内容合理命题。如:第一单元课文反映的是家庭生活,青少年的许多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对于家庭生活最熟悉,感受最深,容易触发联想,诱发写作欲望,相应地布置了“我的亲人”系列作文题,要求学生从自己熟悉的人写起;第二单元的课文讲的是校园生活,妙趣横生的课堂、亲切和蔼的老师……于是拟出了“我的学校”、“最有趣的一节课”等作文,训练学生掌握。写文章的基本要求,即要说真话、实话,说想说的话,有条理地说话,在真实的记叙中渗入作者的真情实感。之后是写景训练、说明文训练、带有议论的记叙文训练等,这样由易到难,完成整个学期的写作训练计划。整个中学也应该形成一条链索,从易到难,从摹写、改写、仿写、评析、借鉴到博采,从记叙文到说明文到议论文、散文多方面训练,使学生从最初的单纯模仿到逐步摆脱模仿进入创造,经过六年的学习能够独立完成一篇象样的文章。
  
  二、阅读中渗透作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任何一篇教材,既是讲读教学的例子,也是作文教学的例子。老师在讲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不失时机地穿插作文教学,读写结合是极好的方法。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写作是阅读的延伸和目的。我们可以通过朱自清先生选用叠词、儿化来表现对春天的喜爱告诉学生一些叠词、儿化的作用;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老舍要把围着济南的小山比作摇篮,而非其他什么东西,从而体会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我们可以让学生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范进中举》三篇文章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白同一主题可以动用不同的体裁,不同的风格表现,从中领会作者构思方法和精妙之处……每一篇教材都是优秀的范文,其立意、构思、组织、表达,都是经过作者精心设计的,认真思考思路及写作技巧,对自己的写作大有裨益。
  
  三、写好作文评语,上好作文讲评课
  
  一篇习作交上来,老师要认真批改,认真讲评,这样就可能对学生的写作有所帮助。作文的评语既有评价功能,又有导向作用,因此,它应该具有启发性,让学生看了后,或大喜:“原来我的作文写得不错嘛。”或深思:“为什么我在写的时候没有注意这些问题呢?”评语还要有感情,能激励学生,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喜上眉梢;对学生作文的小小失误,思在心头,老师绝不能做一个冷眼的评论家。作文改好后应上好讲评课。作文讲评是一门艺术。评讲得好,可以使学生从中受益,激发兴趣,培养热情,从而激起更为强烈的写作欲望。反之,则适得其反。
  
  四、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多读。我们古人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文选》烂,秀才半”等经验之谈,它告诉我们一个秘诀:要写好文章,就要多读书。除教科书以外,还要有计划地大量地阅读各方面的书籍。
  2.走进生活认真观察。如果说“读”是拓宽知识面、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方式,那么,实际生活则是获取感情材料、产生想象的永不枯竭的源泉。中外历史上有许多作家无不从生活中感受获取素材,丰富自己的笔头,普希金跟他的奶妈学习语言;高尔基“从十六岁开始就是一个别人私语的旁听者”,这些事例说明了要写好东西,必须向生活学习。
  3.创新求异,大胆想象。郑板桥有句名言:“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前句说的是修改,后句说的是创新。三秋之树,枯叶落尽,只剩下枝干,比起绿叶满枝的绿树更为精悍;二月新花,姹紫嫣红,在一片枯黄的自然界中,新颖别致,引人注目,惹人喜爱,文章要像二月花那样动人,就必须独出心裁,自成一家,同样的材料,在构思上应“你无我有”,而不能人云亦云。生活中的事物,人们往往习惯于从正面分析,写文章则需改变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给人以新鲜感。在写作文时,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标新立异,而绝不老生常谈,亦步亦趋,写出的文章就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写作水平会进入一个新的高度。
  
  孟献超,教师,现居河北廊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