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抓住单元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徐 艳
一、明确单元目标,整体把握教材
一个单元,是由几篇各自独立而又有内在联系的课文组合的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体。单元教学的先决条件是有一个明确的、规范的单元目标。进行单元教学,首先要从整体把握单元的教材,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形式不能只着眼于孤立的单篇教学,而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来组织教学。因此,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握本单元课文的知识结构,确定本单元的学能要求,弄清本单元的编排意图和前后联系,明确本单元教材的重难点来进行教学设计。其次,把每单元看成一个整体,单元有教学总目标,各篇有教学分目标。分目标为总目标服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这就克服了单篇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单元教学对要传授的语文知识在一个单元之内有整体的安排、通盘的考虑,知识传授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条理、有系统。明确单元目标,树立整体观念,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每当新学期开始,我要求学生把新教材全册课文浏览一遍,然后用课堂两课时的时间让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本册有几个单元?每个单元主要是写什么内容的?每一单元的学习目标是什么?你最喜欢哪个单元的课文?并以表格的形式写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概括,指出全册每个单元的重点和学习要求。这样学生对本册教材就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每个单元学习什么内容,达到什么目标也能做到心中有数。如七年级(上册)共六个单元,分别以反映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内容的文章而组成每一个单元。学生读完每个“单元提示”之后,就能明白本册教材按照不同的题材来编排单元的,能口头说出各单元主要写的什么内容。在每个新的单元学习开始时,我总是先引导学生读单元提示、明确本单元目标。“单元提示”就是一把开启本单元文本大门的钥匙。如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编者就设计了这样两段导语:
“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一组组壮阔而美丽的形象,在多情的作者笔下,化成了一行行充满激情的文字,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本单元所选的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让我们透过文字,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吧。
学习本单元,要加强朗读,注意文中的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
对于编者这样精心设计的“导语”,也许许多老师和学生都忽视它应有的作用,认为它只是编写课本的一种惯例或形式而已。殊不知,每个单元导语都明确揭示了该单元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以及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我在学生认真读完上述“导语”后,通过提问、竞赛的形式,学生明白了本单元在体裁上都是散文诗,在内容上都是借自然景物抒发内心的情感。要达到的目标有:加强朗读;了解什么是联想和想象;学习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并要求学生做上重点标记,这样一来,他们对该单元的内容和要达到的目标就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再通读全单元课文,然后认真细致地阅读一二篇领衔课文。在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对重点课文进行讲解,重要知识点讲清楚,引导学生从中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再运用这些规律去自学后几篇课文,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这样,教师教起来省力,学生学起来轻松,积极主动。抓住“单元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感悟能力,而且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又如,八年级的学生初学说明文时,怎样让他们掌握这一文体特点呢?是单篇课文学完后概括文体特征,还是抓住单元提示,整体讲解把握?经过思考,我采用了“单元整体教学法”,利用一课时,给学生讲授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的分类,常见的九种说明方法,说明文的结构特点,说明的顺序,说明文的语言等。让学生先整体了解该文体的特点,并背诵这些知识点,然后以一二篇课文为例子,落实已讲过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当我问到某一问题时,学生基本能用该文体的语言回答问题,不需要老师再零碎的讲解。然后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已能较好地掌握说明文体的特点。这样,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比较法,学好一单元
单元内的课文是以文章某一方面的共同点(内容、体裁等)和不同点(表现方法、结构等)组合而成的。这种编排特点决定了在教学时可采用比较的方法,分别从课文的体裁、内容、形式、语言等多方面进行比较。这样使教和学既节省时间,又减少盲目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比较学习法,就是将某些形式和内容上相似、相同或相反的学习材料同时并列,区别其异同,以便于掌握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这是同体裁的五篇课文组成的一个单元。几篇课文同中有异,如《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虽然都写的是桥,但两文说明的侧重点、说明的语言、说明的顺序以及结构方式等完全不同。在讲完《中国石拱桥》后,我让学生自读《桥之美》,对两文进行比较阅读,找出异同,学生相互讨论,明确了同是写桥,可写法完全不一样,同题材而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效训练了阅读能力,而且还懂得怎样欣赏桥之美,提高了审美能力。在学完另三篇课文后,我用图表的形式将本单元的课文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分析、比较、填表:
通过图表,学生明确:被说明的事物不同,其特征也不同;那么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的语言也不同。在写作中,要根据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说明方法。从这个单元编排的走向看,它是由“讲读课文”走向“自读课文”,继而扩展到“阅读课文”,将读写知识变为写作技能,实现“质”的飞跃。
经过比较,学生就掌握了“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采用合理的说明顺序和恰当的说明方法”这一知识点。在自己的写作中就会加以借鉴,或者仿写,最终会熟练地写说明文。古人说:“妙语者不在多,善学者还从规矩。”学习贵在得法,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在阅读和写作中才会化难为易。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在“运用比较法,学好一单元”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抓住主要篇目,突出单元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一点要带全面,教一篇要带数篇,充分发挥“课文只是个例子”的作用。让学生理解、消化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自学其他篇目。若每一篇课文都要教师讲,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记;那么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厌,既浪费时间、精力,又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没有起到“教是为了不教”的作用。怎样既能完成单元教学任务、达到单元目标,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学习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抓住主要篇目,突出单元重点,以点带面,教会学生学。让“看我走”变成“看你走”、“让你走”。突出重点,根据不同的单元,不同的课文,确定单元训练的重点,克服了浮光掠影和泛泛而谈,加强学生读写听说的综合能力。
以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这个单元所选的是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雪》是鲁迅《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朔方的雪,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雷电颂》是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白,也是一首激情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气势磅礴,撼动人心。《日》《月》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海燕》是传统篇目,写于1905年革命前夕。作者创造出“海燕”的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组歌》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借浪和雨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情感。本单元五篇课文既然都是散文诗,当然要加强朗读,体会散文诗的语言。“单元提示”还要求注意文中的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如何抓主要篇目进行这一单元的教学?根据本单元的目标,确定重点篇目是《雪》和《海燕》,几个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在这两篇文章中得到体现。于是在教《海燕》时,加强朗读训练,进行朗读竞赛;讲清联想和想象的特点及区别。《雪》这篇文章在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内容时,着重让学生明白象征的表现方法。通过精讲、精练这两篇课文,学生初步了解了散文诗的特点,理解了象征手法在散文中的运用。以这两篇文章为例子,学生用学到的方法自读另外三篇文章。在老师的问题导引下,自己找出每篇课文的特点,小组内“合作、探究”学习,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比较阅读能力。通过学一篇而带动其他篇目,突出了单元重点,达到了单元目标。如果不分主次地平均使用力量,一课一课支离破碎地讲下去,其结果不是事倍功半,就是徒劳无功。
总之,单元教学不同于一般的单篇教学,它摒弃了以单篇为基本单位的教学形式,而要以单元整体来教学。这种形式可以精简教学环节,缩短教学过程,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徐艳,教师,现居湖北孝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