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问题探究模式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作者:李佳平




  “问题探究”语文教学模式是指在探究教学理论指导下,在探究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态度,按模式分析等方法建构起来的一种教学活动结构策略体系。对此我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初步形成了探究性语文学习的具体方法:
  
  一、立足学生,明确目标
  
  上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告知本课堂学习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确立应以学生为主体,在培养学生思维和创造能力发展中确立相应的教学重点、难点。例如,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的备课中,我首先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这篇文章体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而在授课中发现学生并不难理解这个问题,倒是对“如何表现闻一多先生的治学精神和爱国精神”很感兴趣,我便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把文章如何表现闻一多先生的精神作为教学重点。整堂教学轻松带动起如何运用记叙、描写、议论多种表达方式,以及多角度运用对比表现人物思想精神的方法等诸多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举一反三。同时针对学生对闻一多先生了解甚少的事实,我把预先设计的“比喻的修辞方法在文章中的作用”调整为共同阅读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把烈士的形象镌刻到学生的心中。
  
  二、激趣导入,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设法引用实例、故事、运用图片、影片或表演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并刺激学生发现问题所在。“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实践,使学生在活泼、有序的探究活动中自主质疑、乐于质疑,自主学习、乐于学习。例如,我在串讲完《核舟记》后,让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苏轼、黄庭坚、佛印,要他们钻研课文并做好准备。讲课时,三位扮演者都站到讲台前,开始扮演自己的角色。他们一上场,同学们都笑得合不拢嘴。扮演苏轼的头上戴个高毡帽,嘴上贴上了小胡子,手里拿着一本书;扮演黄庭坚的身穿一件长袍与苏轼共同阅读一本书;扮演佛印的同学敞开外套,手臂上还挂着一串珠子。这一下,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从而为下面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认识事物,重过程而不只重结论,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当学生提问题后,还要培养学生会提问题,进而发展到善于提出问题,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古人云:“学则须疑。”提问是思想的初步,思想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是从发问而来。激励学生质疑,引发学生发问,可以把自主探究学习引向深入。
  
  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把握合作学习时机。当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了各类问题,自己又不能解答时,可在小组内讨论。这样一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其他同学的帮助下会很快解决。对意见不能统一的问题可开展辩论,在讨论中集思广益。
  (2)建立有效合作小组。课前或课下,要根据学习内容,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学生编成小组。每次学生的合作学习由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作为本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他们讨论结果。
  (3)点拨合作学习技能。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善于进行角色的变换,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参与者,引导学生依据一定目的,把握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承担探究的任务,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相互接纳、分享、欣赏与互助。
  
  五、交流切磋,求同存异
  
  在交流讨论结果的过程中,师生、学生要学会倾听、合作与交流。教师、学生不要急于用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去打断发言者,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能畅所欲言。对学生的即使是不完整、不周密的发言,教师也可不予置评,不宜匆忙打断,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珍视探究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理解和发现。要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独特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例如,我在执教《我的信念》一课时,当讲到居里夫人拒绝申请镭的专利时,我问了一个问题:“你同意居里夫人的这种做法吗?”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认同居里夫人的做法。有一位同学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我不同意居里夫人的这种做法。”“那你会怎么做呢?”我反问到。“如果我是居里夫人,我会申请镭的专利权,把获得的报酬用来改善实验条件。”我当时给予的评价是“从现实出发,更有利于搞好实验,是一种很切合实际的做法。”
  这一评价极大激发同学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每次提出问题,学生都踊跃发言。
  
  六、总结反思,巩固拓展
  
  总结讨论成果,进行反思评价,引导学生巩固和扩大学习成果,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为此,我经常会安排相应的拓展练习。
  例如,在结束《最出色的球员》一文后,我设计出三个问题:
  1、分享了与同学老师的合作成果后,请说出这篇文章给你最强烈的印象是什么?
  2、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什么是幸福?
  3、你喜欢篮球吗?谈谈你对篮球的认识。
  上述问题的设计,就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扩展,让学生在思考中既领悟到篮球的魅力,又体会到幸福的含义。
  
  李佳平,教师,现居山东烟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