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作者:顾 斌




  一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是啊,很多明智的教学大师无不注意到这一点。
  如何做到“艺术的提问”呢?下面笔者就谈一些有效的做法:
  第一、不同的课型使用不同类型的提问,一节课不同时段使用不同类型的提问,不同学生使用不同类型的提问。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胸中有丘壑”,要清楚提问方式大概有哪些种类,笔者这里略介绍几种:1、“提示问”;2、“启发问”;3、“探究问”;4、“疏导问”;5、“激趣问”;6、“质疑问”;7、“迁移问”;8、“比较问”;9、“检索式提问”;10、“填空式提问”;11、“选择式提问”,问题本身已带有两种可能,只需学生做出选择……
  拿不同的课型来讲,就可选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授新课时可以多用“提示问”、“激趣问”、“启发问”、“疏导问”;复习课可以多用“比较问”、“填空式提问”;教读示范课可以多用“启发问”、“疏导问”、“检索问”;文学鉴赏课可以多用“探究问”、“迁移问”。
  对学习程度较低的学生群可多采用“检索式提问”、“选择式提问”、“填空式提问”、“疏导问”,让他们也能回答问题;对于学习程度较高的同学群可多采用“探究问”、“质疑问”、“迁移问”,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第二、提问角度要新,切入点要好,要引人入胜。提问角度新,会马上给学生一种震撼,一种新鲜感,会活跃课堂气氛,进而激活学生思维,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笔者这里有个比较成功的例子:
  有位老师讲《一个好树种——泡桐》这篇说明文时,摒弃了诸如“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是什么?说明顺序是什么?说明方法是什么?”这样陈旧的问题,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精当的问题: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向林业部门、农业部门和商业部门写关于泡桐的推荐词,然后评价,评价点是:内容是否充分,顺序是否合理,方法是否得当,语言是否准确简洁,推荐词是否抓住了事物特点。这样的问题更能引起学生广泛注意,思维的深入,对说明文的特点也会烂熟于心,读说明文写说明文都容易了。
  第三、提问要和点拨疏导相结合。提问可能会受阻,学生答问出现错误,这是正常现象,教师绝不能嘲讽,而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善意引导,快速应变,指出答案的错误处和错因,对问而不答的情况也应注意点拨疏导。如教读《琐忆》,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合。”这句话有什么含义?结果是问而不答,然后马上进行铺垫点拨,改问:这是一段什么描写?为什么只写胡须、目光、头发?头发为什么倔强?将难题变通为易题,课也就生动活泼了。
  第四、“艺术的提问”要切实成为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渠道。思维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抓住了思维训练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真谛。答问时,一定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一定要求学生答出思维过程,这个答案是怎么来的,把思维过程说出来。如果坚持这样做,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迅速提高。
  设计问题时,于无疑处设疑,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障碍。如教《孔乙己》学生很容易漠视“孔乙己”这个名字的内涵。可以设问,孔乙己姓什名啥,激活思维,让学生养成时时刻刻动脑的习惯,训练他们的思维品质。
  设计问题,最好是设计那些让学生容易有不同看法便于引起学生内部交锋的问题,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如笔者在教《钓胜于鱼》时,抛出这样的问题:钓时(或钓前)心中应不应该渴求得到鱼?“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分成两派,思维一交锋,这节课的思维力度就强了。
  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时要容许学生保留答案,不要把教师的标准答案强加给学生,因为语文学科本身的内容就具有模糊性的一面,硬要使其“模糊”变成“精确”往往会弄巧成拙。
  提问的模式不应太单一,至少可以有:老师问学生、学生问老师、学生问学生这三种模式。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且敢于向老师或同学提出来,这是一种可贵的主动求知的钻研精神,是学生创造性的表现,更是学生思维活动的结果,作为教师要多加以保护。“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鼓励了学生多问,也就鼓励了学生多思维。
  看来,“艺术的提问”还正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关键途径,贯穿三维课程目标的新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需要“艺术的提问”。
  
  顾斌,教师,现居江苏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