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甘地被刺》教学思路及课堂实录
作者:余文浩
1、了解新闻的一般知识,特别是导语、主体、结构等;
2、了解新闻语言的特点,感受新闻语言;
教学方法:
发现、品读、探究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今天在这旖旎的春光中我们一起打开一扇新闻的窗口;请大家翻开课本51页,投影“甘地被刺”。(板书)
齐读注解①;我们一起来感受“百年好新闻”好在哪里。(板书)
一、说一说
⑴甘地的主要经历;
⑵新闻要素及有关特点;
学生课前搜集、发现有关资料,课堂展示(分组展示);
学生举手,请两位同学到讲台说一说;
⑶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①本文的结构;②本消息的要素;③本文的写法。
(提醒同学们边读边划一划体现要素的词语、句子,轻声读出来)
明确:文章第1段是这则消息的导语,它简明扼要地摆出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鲜明地揭示消息的中心,便于读者迅速、及时地了解消息的主要内容,并引发进一步阅读的兴趣。(投影)
2—16段是消息的主体,是对导语内容的展开;导语先写出最重要的事实,主体再对事实进行展开,具体客观的写出事情的真相,以事实揭示事件的社会价值。(投影)这则消息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投影)
老师:从结构、写法上我们可以看出好新闻讲究什么?同学们议论,老师板书、投影:讲究布局谋篇。
二、读一读
1、课文怎样描写甘地的?(哪些词语?哪些句子?哪些语段?读一读,请学生读出来。)从中可看出甘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组合作,讨论,老师点拨)
学生甲:多年苦行,经常绝食;双手加额,宽恕凶手。
衰弱不堪的身躯;爱穿土布印度袍。
他说:“你来晚了。”
学生乙:如春风野火,人们像潮水。
老师:说得好,作者这样写甘地,运用了些什么写法呢?
学生:行为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老师:这也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
老师:从中可看出甘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朴素、艰苦,胸怀宽广。
老师:对,从中可看出,甘地是一位为了民族独立,艰苦卓绝,殚精竭虑,胸怀宽广,不屈不挠,视死如归,赢得广大人民热爱和景仰的“圣雄”。(投影)
老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好新闻好在——注重细节和场景描写。(投影、板书)
2、全班齐读第1段;
甘地今天被一名印度教极端分子行刺身死,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悲痛的时刻!这是一个多么严重的时刻!噩耗使印度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惊恐不安,甘地刚被刺,孟买就爆发了骚乱。
学生读,老师:嵌入“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悲痛的时刻!这是一个多么严重的时刻!”这样的主观抒情句子,效果如何?
老师:新闻开头括号里的是什么?学生:是电头。
老师:需不需要读呢?学生明确要读。
学生再读第一段;思考。
学生: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悲痛的时刻!这是一个多么严重的时刻!是抒情句。
老师:对,这样的语句煽情,主观削弱了表达的力量;但应注意到,在客观描写中隐含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请同学们朗读“噩耗使印度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惊恐不安”,议一议: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换成“全国上下”、“悲痛欲绝”,哪种效果好?为什么?
老师:“举国”是用在什么场合?如:举世无双、举国欢腾;“悲恸”与“悲痛”,哪个程度更深?“恸”是什么意思?
学生:“举国”是书面语;“恸”有“大哭”的意思,表明很悲伤;
老师:不错,书面语的运用,行文更典雅、凝练、简洁、准确,“悲恸”程度更深,感染力更强,更准确;
3、请女生读第2段;
这位被人民尊奉为“印度的伟大灵魂”的领袖,于当日下午5时45分(即美国东部时间早上7时15分),在他16岁孙女玛妮怀中死去,享年78岁。(投影)
老师:“(即美国东部时间早上7时15分)”,表明作者是哪里人?
学生:美国人。
老师:好,我们再看一段文字,体会为什么要具体到“分”?
老师深情读: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名誉主席毛泽东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投影)
学生:表明历史性的时间。
老师:是的,这段文字具体到分,是对时间的精确叙述,表明事件是一个历史性的大事件,说明消息的重要性,同时,加强了文字的凝重感。
4、男生读。
三颗子弹在近距离射穿了他的身体,一颗命中右腿,一颗击穿腹部,第三颗则射透了胸膛(第6段)。
老师:我们看到这段文字是写甘地被刺中的具体过程,作者是怎样来写的?
学生:用了动词,并且是不同的动词运用。
老师:对,“射穿”、“命中”、“击穿”、“射透”几个动词的变换运用,达到表述准确简洁而不呆板的客观性效果;客观带来了真实,强化感染力。(投影)
老师:我们可以看出好新闻好在——叙述客观,准确。(投影、板书)
5、(先请一名女生个别读)在夜幕和迅速堆积的忧伤所笼罩的新德里,这个消息使人们走上街头。他们缓缓地迈着步子走上大街,离开摩肩接踵的市场,在波拉宫会合了。成千上万的人站在那里,有的小声抽泣,有的号啕大哭,有人设法从高墙上爬过去,希望最后看一眼这位圣雄。(第13段)
老师:她读得好不好?
大多数学生:好!
(一两个学生回答说不好;请其中一个学生来读)老师:你认为怎样读才读得好呢?
学生:要读慢一点,感情才更好地表达;请该同学读。
读完后,学生鼓掌。
老师: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描写,有排比修辞的运用。
老师:好,描写的手法,我们看:“走上”、“迈着”、“离开”、“会合”、“抽泣”、“号啕大哭”等动词的准确运用强化了场景的描写,同时,“夜幕”、“堆积的忧伤”运用比喻、移用的修辞方法,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具体可感。
老师比较:“在月光…笼罩”、“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夜“比做“幕”更沉更重;“忧伤”“堆积”,抽象变为具体、形象。
“有的,有的,有的…”,排比铺述场景。
老师:这样写,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表达了人们悲伤的感情。
老师:回答得好!这一切充分表达了人们失去甘地后内心悲恸的感情,从而激发了读者的情感。
全班再齐读这一段。
老师:这段文字美不美?
学生:美,沉重的美。
老师:是的,从中我们看出好新闻好在——行文优美。(投影、板书)
三、议一议
老师:现在我们来看,好新闻好在哪里?
(投影)
讲究谋篇布局
注重细节和场景
叙述客观、准确
行文优美
老师: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甘地被刺》,来进一步体会好新闻的好。
全班齐读。
下课。
余文浩,男,中学教师,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