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从语文高考导向思考文学教育
作者:陈荣龙
一、让文学名著切实融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文学品位。
文化文学经典历来深受课本编辑的青睐,每个版本的语文课本都收有不少精彩片段,如《守财奴》、《林黛玉进贾府》、《失街亭》、《逍遥游》等。但传统教学拘泥于选文内容的教学,难于从选文入手去透视名著全貌,更难于带着理性的思考去审读名著的文化内涵。学生囫囵吞枣地读了课文,对原著内容、主题思想和价值取向仍稀里糊涂,也就难于应对当今高考的要求。对浩如烟海的经典名著,若“平时不烧香”,想“临时抱佛脚”谈何容易。鉴于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文化文学经典的选文时,应以点带面,让学生领略名著的概貌,积极开展有效的研究性学习,引领学生真正走近名著、感悟名著,从文化文学经典中获得美的熏陶和人格的塑造。例如:在讲《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有关文字,了解作者对王熙凤的刻划是多视角、全方位的,并通过对先声夺人的出场、服饰的铺陈手段、容貌的描画,见黛玉时的一笑一哭的刻划品析讨论,使同学们明确王熙凤的性格:泼辣能干、工于心计、八面玲珑、机变逢迎、圆滑世故。然后可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去看《红楼梦》,对王熙风的精明、贪婪、强干、笑里藏刀等性格进一步体会。
二、走近名著,演绎经典,用文学名著引爆探究性教育教学。
文化文学经典教学应大胆创新,引导学生走近名著,演绎经典,从而真正领悟经典的精髓。具体几种做法,权作引玉之砖。
首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课文学习延伸至原著掌握,并与影视作品作比较,加深认识。如在上《三国演义》《红楼梦》专题时,让学生观看名著的影视片段,让学生积极主动比较作品与影视剧本的异同点,组织观后交流活动,探讨人物的性格与命运,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其次,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动手把课文相关情节改编为剧本并排练表演,增进对原著的再思考。如教《欧也妮葛朗台》时,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全文,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尝试改编成课本剧并现场表演,这既促使学生从平时课文教学中做好文化积淀,又能引导学生从课堂切入到文学殿堂,学生作为主体介入,在文学殿堂亲身体会到葛朗台对金钱的痴迷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再次,教师教学文化名著选文时,开展文化名著专题讲座,能引导学生走进名著,从心灵上引起共鸣,达到与名著中的人物同思考,共忧患,从而获得灵魂上洗礼。如本人在教学《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选文时,不失时机地开展了相关名著专题讲座,在学生中引起轰动效应,语文教学形成了良性的宽松的氛围,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从文化经典著作和文学名著中挖掘作文素材,深化对经典名著的解读和运用。
所谓学以致用,学习文化名著,探讨文学形象,感悟主旨精要,均有益于能力的提高。其实,经典文化名著就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应引导学生善用名著内容作为作文素材,既可增进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又能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就有不少文章巧妙运用文学名著中的情节,提高作文的文学品位。如2000年满分作文《赤兔之死》把《三国演义》中的部分情节恰到好处地嵌入作文连缀成文。
从文学名著中挖掘作文素材,可以为学生打通作文的成功之路。此外,运用名著素材,更重要的是还可培养学生的思考力,从理性层面去观照名著内容,思考文化经典的现实意义,审时度势,激扬文字,大胆表达自己的声音,着眼于合理的建议,科学对策的提出。
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实践“大语文”“快乐语文”教育。
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桎梏,语文教学难于从封闭走向开放,语文教学内容就仅局限于课本内容和语基知识、作文写作等的“小语文”教学,大多学生在“题海”战术中沦为“题奴”。久而久之,语文教学也就成为“乏味语文”。学生的思想层次也难从“小我”提升到“大我”。殊不知,语文教育工作者若宕开教学思维,把学生从“题奴”中解放出来,成为“语文阅读”的主人,逐步引导学生自觉徜徉于文学殿堂,从刘备仁德爱民、尊贤礼士中悟得“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从曹操横槊赋诗中学到“以微笑面对人生”的积极乐观情怀。
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用现代眼光去审读名著的内容,如北师大中文系于丹教授解读《论语》,厦门大学历史系易中天教授解读《三国演义》就是典范。如是培养学生读名著,方为语文教学的本位思考。
陈荣龙,教师,现居福建漳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