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归园田居》的美感赏读

作者:王 栖




  陶渊明是东晋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是黑暗东晋一颗巨星。在他现存的一百二十多首诗中,最为人们传诵的是他归隐以后的田园诗。他笔下的田园诗,风格平淡自然,情真高雅,浑厚含蓄,耐人寻味,能给人以玩赏不尽的美感享受。其中以《归园田居》五首尤为著名。在第一首诗中,诗人以无限欣喜的心情写出了田园景物的美好和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都充满着诗情画意,从而给古今读者以多种美感享受。
  
  一、自然美
  
  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美,首先表现于作者所描绘出来的种种天然和谐的生活图景,作者善于摄取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来表现自然美。
  《归园田居》就很好地表现出这种自然属性,使读者生发起对纯洁田园生活的热爱。“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简陋的家室,宽敞的环境表现了诗人淳朴的生活和淡泊而又舒畅的心境。“榆柳”、“桃李”互相辉映,更点染了住宅的农村情味。暮色降临,炊烟袅袅,安祥、闲适、柔和的农村景象历历可见。兼以深巷中的犬吠,树头的鸡鸣,更显出乡村生活的平宁静谧。其次,表现于作者直抒胸臆时的自然天成。这种自然美既不来自粗野,亦不来自拙易,而是从质朴中来,妙手成春,自然天成。金人元好问论诗云:“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三十首》)这一点非成熟的诗人则不易做到。《归园田居》中对田园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的表露,不是生涩难懂,深不可测,而是直抒胸臆,自然流露。“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就直接表明自己热爱自然,与世俗官场不相适应。“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把官场比作“尘网”,则厌恶之情溢于言表,让读者一目了然。特别是他笔下的方宅、草屋、榆柳、几排桃李,几缕炊烟,几声鸡鸣,都是蕴含着自然美的农村景致,整体画面浑然天成,信手拈来而不加雕饰,宛然一幅农村生活的素描画。
  
  二、图画美
  
  苏轼曾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正是“诗中有画”的典范。全诗犹如一幅和谐优美的自然风景画:有远景,有近景;远处的村落依稀可见,村子上空有缕缕炊烟;近则有堂前桃李、屋后榆柳,绿树环抱的草屋,简朴宽敞的庭堂。诗人又听到鸡鸣犬吠,仿佛在审谛万物和谐共存的生命回音。在这里,近景与远景、动态与静态、视觉与听觉皆有机地结合于一体,使画面有形有色、有淡有浓、形神兼备、朴拙自然,让人十足地感受到一种幽静和闲适美。
  
  三、意境美
  
  陶渊明的诗能够把和谐生话图景与自己的主观思想感情、审美理想完美地统一起来,构成一种意境,因而使得全篇浑然一体,意境顿生。我们在那和谐的生活图景中,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屋,村落中的几缕炊烟,深巷中的犬吠,树头的鸡鸣,还领略到这一切所构成的一种境界,它宁静安逸,淳朴自然。诗人在这里,不仅在于客观地描写田园生活,重在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的情趣,表现对理想生活——没有倾轧、没有虚伪、没有残酷和死亡的质朴单纯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而在极平凡的生活素材中蕴含了极不平凡的思想境界。
  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诗人抒写田园生活,真正的目的表现对田园生活的由衷体认。开章用“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十个字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极不适应,“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则是对自己误入仕途生活的一种悔恨。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者喻为“羁鸟”、“池鱼”,把退居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在这里,淳朴、自然、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创造的这种寓喜怒哀乐于其中的境界,让人产生共鸣,受到心灵上的感染和陶冶。
  
  四、语言美
  
  语言质朴本色,是《归》诗的又一擅胜处。两晋肇始,由陆机、潘岳开其端,诗文刻意雕琢的风气渐趋形成。陶渊明一反时风,全以平畅冲淡的语言独树一帜。他的诗差不多都是用极普通的“田家语”写成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四句,苏东波赞为“如大匠运斤,无斧凿之痕。”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把他和稍后的谢灵运、沈约相比,则高低自见。谢之所以不及陶,盖因谢诗雕琢,陶诗自然。沈之不如陶者,异因沈尚绮丽,陶尚本真。明代唐宋派宗主唐顺之指出:“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严者,无如沈约。苦却一生精力……竟不曾道出一两句好话,何则?其本色卑也。”此可谓中肯之论。诗歌创作的实践表明:旷代奇石不雕琢,绝妙好辞总朴真。
  
  王栖,教师,现居甘肃庄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