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古诗中的炼字和炼意
作者:钱 伟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主要内涵即是“炼字与炼意”。我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诗眼”、“句眼”、“一字眼”等等,就是对诗歌创作中炼字所作的理论概括,而“吟安一个字,燃断数茎须”(卢延让)、“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诗赋以一字见工拙”(苏东坡)等等,虽是诗人们自道创作辛苦之辞,但可以看出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那古诗炼字的方法有那些呢?
一、炼诗眼。古人于炼字之法另有点服一说,盖取画龙点睛之意,谓用之得当可使全句生色。“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这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这些人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诗句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又如杜甫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颔联)之“坼”字与“浮”字,及李白之“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登宣城谢眺北楼颈联》)之“寒”字与“老”字等,这些字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
二、炼数量词。数量词一般与数学有密切的关系,从文学和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天方夜谈中阿拉丁手中的神灯,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李商隐的《锦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并非富于诗意的数量词,在高明的诗人的笔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却是不争的事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因为改为“一枝”可以更好地表现出早春“早”的特点。
三、炼形容词。诗歌中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漠漠阴阴”这两对叠字,不仅描绘出景色的神韵,而且音调抑扬和谐。王驾写的《晴景》“蝴蝶纷纷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纷纷”,写出了蜂忙蝶乱的神妙之笔,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周密的“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高阳台·寄越中诸友》),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如杜甫的“青惜峰峦过,黄知桔柚来”、“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是形容词炼于句首,色彩鲜明。王维的“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李清照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都是形容词炼于句末的范例,而元稹的“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李商隐的“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也是炼形容词于句末,本是表热闹的宫花的“红”,又形容之以表冷清的“寂寞”,炼字而运用矛盾修辞法,更觉含情深婉。
四、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如“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月本是相对静止的,用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据说,宋人王平甫写了一联:“平地风烟飞白鸟,半山云木横苍藤”。“横”字,不但说明白鸟在“飞”,而且表现了空间、风力与白鸟之间的关系。更准确地写出白鸟在风烟笼罩的原野上空振翅高飞的形象,可谓一字传神。“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蒸”、“撼”具有夸张色彩,写出了洞庭湖雄伟壮观的声势。
五、炼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其中又以杜甫最为擅长。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杜甫《兜率寺》颔联)。“有”与“自”,包含了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又如他的《寄杜位》:“近闻宽法离新州,想见归怀尚百忧。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千戈况复尘随眼,鬓发还应雪满头。玉垒题书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游?”前呼后应,仰承俯注,妙在虚字旋转其间,使气势顿宕,情韵欲流。又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字的重要性。
如同一个战士要在统一号令之下才能充分发挥战斗力一样,炼字也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因此,有字无句或无篇,是不足取的,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沈德潜说过:“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从前引诸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钱伟,教师,现居安徽淮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