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特点
作者:黄 磊
一、基础性
语文教学是文化学习的基础,也是进行美育的基础。它的基础性与文化性相关,也与工具性相关。在语文教学中,一度强调字、词、句教学,一度又纠正强调字、词、句的偏向。其实,语文教学是无法离开字、词、句的,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要想进行交际,就必须掌握词汇,具有组词成句,联句成篇的本领。语文课通过对各类文章的讲述,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言,更重要的还在于要获得各种文化信息和美的信息,进而用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从而成为欣赏美、创造美的必要手段。对语言的感受是审美能力的标志之一,对语言的创造性运用又是创造美的能力的标志之一。可以说,人类对美的信息的获得,对美的欣赏的实现,美的创造的完成,美的观念的确立,无不与语文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定意义上说,语文是打开美的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二、综和性
文字的符号性及其广泛的描述功能,使得语文课中的美学内容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语文课中美育的综和性,集中表现在课文的选择上,以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为例,课本内容涉及美的各个领域,有写自然美的,如《登泰山记》、《天山景物记》、《长江三峡》等;有写社会美的,如《火刑》、《同志的信任》、《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属于艺术美的音乐、绘画、雕刻、文学等无不涉及。课文内容还涉及美感的各种形态:大自然崇高雄伟的奇观,如蒋家沟泥石流,如“响雷般怒吼”的海潮等;大自然优美宁静的景物,如“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荷塘月色等。还有布鲁诺、祥林嫂式的悲剧,有冒充内行的南郭先生和穿着华丽的“新装”举行游行大典的皇帝的喜剧……可以说,语文课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无比丰富的美的世界的大门,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使学生受到了多方面的美的陶冶。
三、实践性
语文课不是纯粹的实践课,但它有明显的实践性。这个实践性由对象与主体共同决定。从对象角度看,任何一篇课文都是一个美的对象,都是作者自觉从事实践创造的产物。从主体方面讲,对课文的讲解和阅读是一次美的欣赏实践,由教师引导学生去实践,并在欣赏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事美的创造。美的创造与实践离不开具体的能力,因此美的欣赏和创造就离不开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情感体验力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等。元遗山诗云:“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嚼不出味来,就欣赏不了美。要想嚼出“余味”,就需要多种能力综合起作用。叶圣陶先生说:“欣赏文学要由教师指一点门径,给一点暗示……单教学生逐句听讲,那么,纵使教师的讲解尽是欣赏的妙旨,在学生只是听教师欣赏文学罢了。”这就是说,语文课是师生共同的欣赏实践,而不单是让学生去听教师的实践。他还说,“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们的特性。惟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够发掘文章的蕴蓄,没有一点含糊”。可见,教师指给学生欣赏的“门径”和“暗示”,无非是在比较体会中发现语言的特性,在阅读中发掘文章的蕴蓄,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揣摩语感,体味感情,发挥想象,理解思想。这些单靠干巴地说教是不行的,必须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去反复地实践。现在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已注意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情感体验力等,这正是美育自觉性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美育实践性的体现。
四、理论性
美育的目的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审美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区分出真正的美和丑。语文课中的美学内容恰好以深刻的理性色彩区别于音乐和美术,有利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从上述既可看出语文课美育内容的丰富,也可看出语文教学美育地位的重要,它对整个学校乃至社会的美育都有深远的影响。
黄磊,教师,现居河南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