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心理差异与语文学习研究
作者:金岐凤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手段都必须通过学生才能发挥作用。学生对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差异上。就个体而言,主要指学生智力水平、认知结构、学习方式、兴趣爱好等等。这是学生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在条件。
1、智力水平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把智力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根据智力的功能把智力分成五种成分:①元成分,做决策的最高控制过程;②操作成分,执行计划和决策;③获得成分,获取新信息并与原有信息之间建立联系;④保持成分,储存信息;⑤迁移成分,把信息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中去。
2、学生的认知结构系统
学生的认知结构系统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及其组织系统,可以称为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或学习的准备性。它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具体说是学生学习语文课程中的某个单元时,原有的知识应保证他们学习可能成功并在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上经济而合理。教师要据此确定教学难度、速度,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3、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持征的学习,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这里的学习策略指学习方法,学习倾向指学习者的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有些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会随着学习任务、学习环境的不同而变化;有些则表现出一贯性,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那些持续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就构成了学习者具有的学习风格。
4、兴趣爱好
兴趣爱好是指人们力求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爱好活动的意识倾向,是一种带有下意识特点的心理驱动力量。在语文活动中,具有多样性、阵发性、普遍性等特点。学生掌握知识时的兴趣与学习语文密切相关,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条件。例如:某些作文能力差的儿童表现出写作语言不规范,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不合语法的俚语太多,于是教师建议他多背一点语言优美的范文,并模仿范文写作练习。这样学生就能慢慢培养起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写作的能力。
二、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学习心理
虽然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教师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指导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加速或延缓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合理的要求和良好的教育条件能够加快心理发展的进程。正如加涅所说:“教学设计要确保没有一个人是教育上的不利者,并确保所有学生都有最充分的运用自己潜能的平等机会。”
1、教学目标的确定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
教学目标,是由教学完成之后学生会做什么界定的。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是社会需要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目标必须进行教学分析。一要分析完成教学目标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进一步确定开始新的教学任务之前,学生已具有哪些知识和技能;二要分析学生的爱好、态度以及其它与学习有关的人格特征;三要分析知识、技能学习的情境,以及知识与技能运用的情境。这些分析有助于决定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同时也为教学结果的测量评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根据学生认知结构设计教学策略
奥苏伯尔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按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教师设计教学策略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当教师发现学生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上位观念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时,可以指导学生发现学习,并对学生的发现行为提供适当反馈;当教师发现学生认知结构中有适当上位观念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时,可以采用下位学习的学习策略。
3、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智力与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思考尤为重要。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具有了继续学习的能力与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在学习中主动地质疑,并能够积极主动地查阅参考书和工具书。这种自律能力不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具有较强的集中注意力,可以形成较强的概括能力和发展创造的思维能力。这是获取成功的保证,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4、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时知识的情绪性体验
学生获得的知识在被应用时,能否保证优先被激活是影响学习的又一重要条件。通常情况下,一个有用的知识与另一个或多个有同样功能的知识同时并存于大脑之中,如果某一个知识优先被激活了,则另外知识便失去了被激活的机会。因此,教师仅仅保证学生学得了某种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不同以及兴趣、爱好的不同,通过一定的暗示或积极的引导,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积极的情绪情感建立正确的联系,并通过练习把这一知识表征训练到能够一触及问题情境或有关条件便能够自动被提取和运用的程度。实质上是一种知识与另一种知识在牢固程度、熟练程度、清晰程度与相应问题联系水平方面的一种对比关系。
总之:学生心理发展制约着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同时合理的教学组织又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智力的发展蕴含着巨大的潜力,恰当的教学策略、生动有趣的教学组织形式,都能推动和加速学生能力的发展。
金岐凤,辽宁鞍山师范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