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整合初探

作者:谢金辉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本来分属于两个范畴。但是两者又都是为着同一的目的的,即为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首先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虽说读是重在体悟感受,即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与文本对话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生本交流),其眼界得到拓展,思维打开,潜能得到激发,无论是知识还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一方面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一方面学生思维此时空前活跃。如果我们此时顺应学生,抓住时机进行深入拓展,向写作能力上迁移,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我们可以进行这样比较,比如教学语文版第一册第六课《小巷深处》,在引导学生分析瞎眼英姨的外貌时,顺势引导学生练练人物的外貌描写,和等到课后另找时间去引导学生去观察积累摘抄后再写,先不说效果,单就时间上看,后者花费的显然比前者多得多。
  再者我们从写作的角度看,吕叔湘先生说:“一个人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张志公先生说:“模仿是写作的必由之路。”这些话很有见地。在作文教学训练的实践中,可以采取模仿的形式来引导学生上路。而教材是经专家学者检定的,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说,都是值得学生借鉴和模仿的。
  另外,从学生的写作实际看,经一个单元的学习后才写一篇文章,学生的写作训练量显然是不够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想作文写得好,就要多读多写。如果我们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做到课课练,可以降低该单元作文的难度。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每节课花一定时间进行写作训练,当然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的根据就是:一是学生写作的实际,二是单元作文训练的目标。我们把单元目标分解成一课一个阶段,步步为营,循序渐进,等到写单元目标规定的作文时,已经可以水到渠成了。这也是符合作文训练的逻辑性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教材及教学思路,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整合起来,以期收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整合思路及原则
  
  所谓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整合,就是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本单元作文训练目标,结合文本内容,作适时的写作拓展训练。
  如何实施这个方法呢?
  首先教师要有这个认识,即可以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整合在一起训练,把二者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不再将二者分离起来看待。尽管培养学生阅读也是一门学问,但阅读与写作实际是可以也应该联系起来的。
  其次是在设计阅读教学方案时,应把写作训练统筹进去。我们现在的多数课堂或者教案,都只考虑到“读”,而忽视了“写”,给人的印象好像是纯粹为“读”而“读”。在设计阅读教学与写作整合方案时,应充分考虑三个原则:
  (一)读是基础写是拓展的原则。应该避免两种倾向:一是把“写”看成“附带”的倾向。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以“读”为主,以“写”为辅,有时间就“写”,没时间就算了。或者“写”也是无目的性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感受体悟,想起“写”什么就安排学生“写”什么,其结果依然是几乎等于没写。二是纯粹把“写”当着中心,为“写”去读。其必然结果是伤害到“读”。应该看到,培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依然是我们阅读教学的重点。在我们所说的“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整合”的理念里,“读”是基础,万丈高楼从地起,该怎么“读”你就应怎么“读”,而且这个基础还必须扎实才行,因为“写”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只是在这个夯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将“读”引向深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整合也是对学生“读”的一个检验和提高。通过“写”的实践,进一步将学生在“读”中悟到的写作技巧、思维方式、语言积累及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等迁移开来,从感性认识上升成理性认识,进而指导写作实践。
  (二)三结合原则,即根据学生实际和本单元作文训练目标,结合文本的原则。学生实际这是最主要的根据,因为教学要“因材施教”嘛。比如发现学生语言表现力不强,那就应该把仿写作为课课必练的目标。如果学生写不细、写不具体,那就结合文本一种情况一种情况的练习。为什么要考虑本单元的作文训练目标呢?这是为后边写大作文打下基础。比如第一册第二单元,教材提供给学生读的都是写人的文章,所以本单元的作文就是“写一个人”,要求“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来抓住人物的特点,并通过外貌、动作、对话描写等来写出人物的特点”。为此我们可以这样设想,一是要让学生在阅读教学环节弄清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几种方法,即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做到读时能分辨出来。但能分辨并非能写,就算可以写也并非能写好,因此我们可以化难为易,根据本单元的四篇课外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分别把这几种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于实践,从实践中掌握。这有点相似于我们的素质作文的思路。也就是分散训练,再最后集中。这样的确可以一步步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弥补作文中的一些缺陷,尤其是能帮助学生克服不能写具体的毛病。至于结合文本这个原则,因为我们本身讨论的就是在阅读中训练写作,当然要依据文本。不过有两点值得说,一是文本所拥有的本身很丰富,值得挖掘;二是教师在设计方案时可以根据需要有目的地补充。
  (三)及时反馈的原则。因为这是随堂练习,所以几乎每节课都有,教师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去批改,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因为新课程标准“写作”一条中要求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这正是培养的机会。所以我们可以借鉴素质作文在“评改”环节上的做法,教师抽评2至3篇,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互评互议,以期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样做反馈也能及时。
  
  二、整合内容和形式
  
  通常,我们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随堂练习本(最好是笔记本),称为“随笔”。因为这样的“随笔”练习节节课都有,所以这样利于学生收存。
  (一)语言随笔课课练。
  我们应该给学生这样一种认识,即:我们所学的文章,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因此,一篇文章学后,就语言上来说,你至少找出一句你认为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开始时教师应予以指导,比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优美的句子,含蓄隽永的哲理句,动词形容词等运用得恰当准确的句子,描写人事物等具体细致的句子,名言俗语,句式特殊却能恰到好处的抒情达意的句子(如第三册第四课《走进纽约》中为了写出纽约繁华喧嚣而运用的“乘电梯耳膜受着强压,降落下来立即坠入喧嚣。顾客的嘈杂。黑人的鼓声。警车和救护车的尖叫。各种声音滚滚滔滔,波澜起伏,令你又是蛙泳又是仰泳又是蝶泳又是侧泳又是自由泳,招数使尽,也游不出去。”)然后要求学生摘抄下来,更主要的是当堂引导学生仿写。摘抄是积累,仿写是迁移。
  这一办法同样适用于阅读课外文段。
  (二)段落仿写。
  1、从内容看,凡是描写人事景物具体细致生动形象的文段都值得引导学生练练。比如写人的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及正侧面结合等描写语段,记事的场面描写、环境烘托等,写景的春花雪月、山川河流等,乃至记物的一个闹钟的结构,一只鸟雀外表等描写语段,都应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下笔写的,把握住什么特征写的,用什么样的语言描述的,这样写为了达到什么目的等等,然后出示类似的题目供学生练习。如我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引导学生在品味“三拳打死镇关西”一节后,要求学生以自己或他人的某一件事中某一动作为依据仿写一段,能够运用修辞手法写出动作的过程,写出动作的力度位置及效果,人物动作时的心理,以及借旁观者的神态表情来烘托气氛等。
  2、从形式上来说,凡是文段结构有特色的,比如有中心句的文段,“总——分——总”结构的文段,以及具有因果关系、概括与具体的关系等文段,都值得引导学生练练。
  (三)扩写、缩写,改写,续写及评议。
  扩写改写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适宜古诗文教学时使用;缩写续写能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适于小说记叙文教学时使用。比如教学《观刈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歌,让学生写写,再造形象,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有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今年我在教学小说单元时,还试着安排学生写写评议。就某篇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以及语言等抓一点做简要分析,要求有理有据,言之成理就行。这同样也能达到双重目的,即加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又能对学生的思维表达进行训练。
  (四)整文的仿写训练。
  通过模仿例文的选材、构思、立意、结构布局、过渡照应、开头结尾、点题深化中心等形式技巧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此种方法特别使用于训练学生写议论文、说明文及小说散文等。因为学生对这些文体比较陌生,学一篇仿一篇,积累多了,才可能谈得上灵活运用,否则几篇学下来,在学生头脑中实际是一团乱麻,一种形式也掌握不住。或者说在大脑中的都是些理论,这些理论全没经过实践,还是不能形成能力。
  这种仿文的方式,一是不能引导学生机械地照搬,如常见的所谓仿写,其实是把张三改成李四的照抄。也就是说,重在仿其形式而不是内容。也就是运用他的瓶子装自己的酒,所写内容思想情感等又要坚持是“自己的”,教师在评讲时可以做到这一点。二是并非每一篇都安排学生仿写全文。方式可以灵活一些,比如阅读了《回忆我的母亲》这一课,朱德从生活中选取琐细材料来表现母亲的方式值得借鉴,就安排学生编拟一个提纲,要求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选取母亲或父亲的点点滴滴分类归纳出来,就几个方面,学生花的时间不多,课堂能完成,同时又为后边写作亲情的文章拟出了一个思路,存在随笔本上,为下次写作积累了素材。
  
  谢金辉,教师,现居贵州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