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从三个方面入手整合语文资源

作者:杨平聪




  多少年来,我们的语文学习是与勤奋、刻苦、应试这样的词语紧紧相连的。而今天,我们沐浴在课改的春风中,才意识到语文绝不只是一本本教科书。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以及生活中的各种道德因素、情感倾向以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使之丰富我们教学,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精神乐园。
  
  一、挖掘语文内涵,优化教育资源
  
  1、注重人文关怀,展现“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
  人文关怀需要阳光、雨露与土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一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和主动学习的教学心理氛围。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让学生在充满爱的和谐氛围中,潜能如花绽放,个性自由舒张,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美好的人文熏陶。因此,我们应更新观念,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这一理念,学生才会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自由深入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课堂上才会充满欢笑与激情。
  2、充分利用文本,注重情感熏陶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它们或描绘风光各异、气象万千的大自然,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因此,我们要充分的利用这些资源与学生同乐同忧,同学同研,同思维共创造。
  (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大自然是千姿百态,风光各异。山川湖泊,气象万千,美不胜收。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郦道元的《三峡》,描绘了祖国山河的景象,或壮丽,或神奇,或瑰丽,或优美。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资源,使学生认识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感受亲情的美
  亲情是以“真”和“善”为基本内容的。在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披文入情”。引导学生透过文字符号,去体味其所蕴含的情和意,使之在充溢着情感的字里行间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如朱自清的《背影》、海英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胡适的《我的母亲》等等,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去感受这人间至真至善的亲情。从而树立尊敬长辈、关心父母的良好道德品质。
  (3)塑造学生崇高的人格魅力和爱国情怀
  在中学语文教材,不管是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文学家甚至是自然界中的动物。他们的这些文章有不少感人肺腑、催人奋发、令人肃然起敬的。如“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拳拳的爱国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范仲淹,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如《斑羚飞渡》中的斑羚为了种族延续而甘愿放弃生命的勇气和决心,无不值得学生敬仰。通过阅读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使学生在这些情感的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感化和熏陶,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为祖国的的富强、民族的兴盛而学习的正确人生观。
  
  二、挖掘课堂插曲,丰富教育资源
  
  在传统的课堂下,我们的教师惟教案独尊,不敢越教案半步。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意外情况,要么把学生毫不客气地训斥一顿,要么自己被气得七窍生烟乱了方寸。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要重新确立教育资源观,教育资源无处不在,瞬时即逝的教育资源尤其宝贵。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恰好那天要下雨了,很多父母过来送伞。既而我就利用突发事件让学生看背影、读背影、品背影、赏背影,把教学引向纵深,此时课堂氛围达到高潮。可见生活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只有教师能够灵活、机智地把握这稍纵即逝的“插曲”,就能让课堂真正成为充满灵性与活力的师生交流的空间,成为课堂教学的精彩之笔或点睛之笔,使学生在感到心情愉快的同时感受到教师的智慧之美。
  
  三、创设生活课堂,拓宽教育资源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可见语文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古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语,今有“大语文教育观”之说,说的都是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地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收集民间故事及传说,以培养其对祖国河山之美的鉴赏能力和对地域文化的热爱之情;并适时让学生深入社会调查研究,使之了解社会生活,关心社会发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引导用他们敏锐的眼光和细腻的心灵去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一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和主动学习的教学心理氛围,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和情感倾向,塑造学生良好品质。语文教学才会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精神乐园。
  
  杨平聪,教师,现居浙江温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