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文本·教师·学生

作者:瞿德平 李志刚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学生不仅要有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对学生必须具备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最好诠释。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近年来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达成这样的目标,我们一定要处理好文本、教师、学生三个主体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位置和作用。
  
  一、文本的典范与延伸
  
  文本是教学的主体之一。它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并生成语文能力的一个载体。
  如何运用好这个载体,教师首先要挖掘好文本的典范作用,要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到载体的灵魂,要使学生的情感同文本中的信息交融,并产生共鸣。例如教学《环球城市,风行绿墙》一文,我们抓住作者对绿墙的由衷赞美的情感,圈点品味表现这种情感的词句,感受作者写作意图。从时空上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从方法上审视描写、说明等表达效果,从比较中评判各类围墙的优劣。这样的体验后,学生自然会为文本的典范折服,自然会激发兴趣,进入语境。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为家庭、学校或乡镇设计一道绿墙,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潜移默化中被激活了。
  延伸,表现为向相关的课外文本拓展,向生活中相关的语文知识拓展。语文教师要努力使学生把文本中学到的知识在延伸中提升为自己的语文能力,在延伸中生成新的语文资源。因此在课堂教学的流程中,必须安排一定的课外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向知识的深处拓展。例如:教学《都市精灵》一文,学会从典型材料中表现多样性、丰富性的生活态度,学会用褒色彩表达喜怒哀乐,学会从时空上科学构建材料,进而切换到《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的阅读材料上,引导学生解读小鸟快乐生存的空间条件,感悟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义,尝试细节描写对画面的表现作用等。延伸,使感受语知变活了,语文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有了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语文走向了生活,语文变得更富生命的活力。学生在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能力的提升有了阳光、雨露、土壤。
  
  二、教师的主体与引导
  
  语文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的,教师的指导作用尤如放风筝的线,筝线放得长、短、松、紧,关系到风筝的高、低、起、伏。虽然人们在赞美风筝的时候不太在意筝线,但筝线如果不按科学规律操作,那么,风筝一定飞不高飞不远。语文不同于其它学科,它的思维空间特别宽阔,而教师作为一个个体,他的品味、风格、手法等各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善于对课堂的驾驭,精于对文本的把握,长于与学生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出色地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我们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不是教师的包揽,而是适宜地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由思维的单一到思维的多样化,最大化地展示自己的语文能力。实际上学生阅读的快感、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对语文材料解析的魅力。学生的领悟、操作和思维的发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语文氛围的营造。
  课堂是传递知识的舞台,也是知识生成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要让语文有鲜活的生命力,师生的交流活动就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一个教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长,有自己富含特色的教学方法,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和潜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面对自己的学生,设计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模式,而不是人云亦云,甚至盲目追“星”,那么师生的交流就会融洽,感情就能激发,知识就能生成。
  
  三、学生的感知与创造
  
  语文教学从文本到延伸的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的语文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学生需要厚积,体验、联想、创造,所有这一切的活动形成了学生认知、感知的过程。
  提升学生感知的质量是教师教学的追求,也是学生求知的内需。做好这一工作,最重要的是形成学生语文学习的责任意识。我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需要潜心钻研,只有强化责任意识,学生才能主动地感受语文,才能和语文交流,汲取营养,满足求知的渴望。其次是积极地组织学生参与探究。在浩瀚的语文知识的海洋里,没有穷追不舍的探究精神是学不好语文的,没有合作型的探究学习方法也是学不好语文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消除一个个的迷惑,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对语文知识的感悟,尤其要使这种学习方法成为学生良好的个性习惯,那么学生定会愉悦地畅游在充满活力的语文世界里。
  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完成对课本的感悟不是学习的终结。教师要适时地适度地帮助学生开启文学创造的大门。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中的人物、情节交融,往往会产生激情,产生想象,为创造积蓄了力量。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筛选信息,善于指导学生把语知转化为语能。例如我们进行“学会当主持人”的语文实践课时,课前拟好若干可操作的专题,再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组自选专题,自定角色。组成了一个个不同专题的表演群体,形成竞争最佳主持人的氛围。主持人声情并茂的开场白、串台词、结束语加之组内同学的密切配合,使语文实践课上得生动活泼,群情激昴。学生非常乐于语文实践活动,因为融知识性、趣味性、创造性于一炉的语文实践活动,革除了沉闷的死记硬背,激发了学生创造灵感。学生在语文实践课中找到了创造的最佳状态,推动了语文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
  
  瞿德平,李志刚,教师,现居江苏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