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潜能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作者:裴 蕾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是因为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作文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凭证信息的交流方式,另外,也是学生对所学语文的综合运用,是衡量学生语文程度的主要依据。但是大部分产生了厌烦作文的情绪。针对作文潜能生的写作状况,要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首先要树立起学生“要写”的责任感,让他们感受写作是必需的,然后变学生的“怕写”为“敢写”,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变“厌写”为“爱写”。基于这样的分析和认识,我把对潜能生的作文教学设计成这样的序列:激发兴趣、积累素材、掌握方法、转化技能四环节,低起点、重实效、快强化、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一、创设环境,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强调学生的内因。只是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接受科学的方法,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而要把兴趣这把金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入库取宝。实践证明:老师一旦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就会自觉主动地、刻苦地、不断地进行自我写作训练,也能有效地接受写作指导,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呢?我首先抓住初一学生尤其是在部分潜能生爱玩的年龄特征,进而分析他们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形象认识能力相对强的心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有目的的和学生一起通过活动,创造环境,进而激发起写作兴趣。下面的一次活动课很能说明这种做法的有效性:
  (一)上课前做好活动准备
  (二)出示题目:吹泡泡
  (三)板书活动要求:
  开心地玩 用心地看
  每人说一句话 比喻句
  (四)宣布活动开始,鼓励学生尽情地吹,谁创造的新花样越多越好,顿时,五颜六色,开态各异的泡泡在空中飘荡,教室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五)导思、导说
  1、同学们感觉如何?
  2、你们是怎样看的?(色彩、形状、像什么)?每人说个比喻句。
  3、怎样玩的(方式、动作、神态、心理)?
  同学们争相发言,情绪高昂,学生在饶有兴趣的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记住了活动的要领和方法。那精彩的场面深深地留在记忆中,增强了表达的欲望,我不失时机地指导写作要求,并以画龙点睛地引导,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水到渠成,学生在短时间内下笔成文。这样,将玩、说、写三种学习活动融合在一起,不仅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也激发了写作兴趣。通过批改发现,尽管学生在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方面还有欠缺,但毕竟克服了不敢写的心理障碍。
  
  二、观察体验,积累素材
  
  材料是文章的质地,要学会写文章,学会写好文章,学生脑子里应建立内容丰富的材料仓库,材料丰富,写起来就会文如泉涌,否则,搜肠刮肚,也难为无米之炊。怎样才能使材料仓库充实呢?首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鲁迅在写给黎民的一封信中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也就是说广泛阅读是获取材料的有效途径。
  另外,勤于动手、手脑并用,才能心灵手巧。我根据现在独生子女的特点,以做家务劳动为突破口,训练学生注意观察和体验生活,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学会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和积累写作的材料,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具体措施:选准观察目标→传授观察方法→学生操作体验→老师指导写法→学生进行写作。
  其效果如何呢?下边以两位学生的写作片断来作印证:
  “望着那金灿灿、油亮亮的炒鸡蛋,我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好香啊!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劳动的愉悦。”——《炒鸡蛋》
  “尽管我累得浑身是汗,但一看到我的劳动成果:整洁美观的床铺,井然有序的书桌,一尘不染的地面,我终于明白了美——是由劳动创造的。”《整理房间》
  从学生的作文片断可以看出,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广泛阅读,扩大了写作源泉,积累了较多的写作材料,写起作文来,当然就不会临陈发慌,手足无措,而能做到得心应手,写出来的文章有实实在在的内容,也不乏充沛的感情,并能悟出生活的真谛。
  
  三、读写结合,掌握方法
  
  《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应密切结合,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在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的技能。”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从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入手,正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去指导学生研究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布局谋篇,从读中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来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如:学了写景抒情散文一单元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写景散文的一般写法:抓住特征→按一定的顺序→合理想象→准确表达(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准确地使用动词和形容词),并告诉学生,准确的表达来自仔细认真的观察,而细致认真的观察又来自对生活的热爱。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接着进行写作训练,其中有位学生是这样描绘法国槐的:“远远望去,法国槐像一把伸开的绿绒大伞,走近细瞧,它的枝条又细又长,倒垂着,像一条条绿色的丝带;又像新疆维吾尔族少女的发辫。叶子是椭圆形的,又绿又密,一层堆在一层上,不留一点缝隙儿。叶子上挂着无数晶莹的水珠,一阵微风吹来,无数的绿丝带随风飘拂,水珠籁籁地往下落。——《绿化带》
  这段对法国槐的描写,生动形象,不仅抓住了特征,进行合理想像,而且按由整体到局部的写作顺序,条理清楚。
  实践证明,读写结合则学生掌握写作技巧的“催化剂”。不过,在读写结合这一环节上,老师作示范的课文,应具有一定的典范性,要起到示范一篇带动一类的作用。另外,读写结合,就要给学生“指路子”、“授方法”、“交钥匙”,从而使学生顺利地变书本为自己的写作技巧。
  
  四、在鉴赏和修改中提高
  
  学生有了写作激情,积累了丰富的写作资料,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之后,怎样准确地锤炼语言,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呢?
  (一)从佳作中鉴赏准确遣词造句,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特征,深刻地表现思想内容。我引导学生进行佳作鉴赏时,要联系着具体的语言环境,抓住关键词句,着意鉴赏它的表现力量。
  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风轻巧巧的,草软绵绵的。”
  ——朱自清《春》
  学习这段文字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这段文字描绘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最能体现春草特点的字词是什么?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钻”既表现青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状其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准确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学生鉴赏到“钻”、“偷偷地”这些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巨大表现力量,自然能够体会到语言的妙处在于运用了。
  (二)在修改中不断地锤炼语言
  批改是写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玉越琢越精,批改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具有的写作能力及存在的问题,我要求潜能生在修改时要字斟句酌,不断在推敲、揣摩,要发扬古人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精神,边修改,边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写作也亦然。“从激发兴趣、到积累素材、掌握写作技巧,在鉴赏和修改中提高”这一写作程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主导、主体、主线”的原则,它像一把启迪学生写作指挥的钥匙,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是提高潜能生写作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裴蕾,河南油田教育中心南机厂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