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比较阅读法的运用

作者:张红婷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是一种应用广泛且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或非同类但在某些方面有一定联系的文章放在一起,通过阅读比较,然后分析它们的共性和个性,以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
  在教学中如何才能使学生既掌握每篇文章独具的特色,又根据其内在联系学到较完整、较系统的知识呢?我在教学中注意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有机结合。比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读读、讲讲、议议、练练的过程,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教师引导点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作基础,比较就无从谈起;同样,如果没有教师及时的点拨,学生的比较就容易陷入盲目之中。可见,比较阅读法是建筑在“学导式”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二,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应多方面激励学生质疑问难,老师更应该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发掘他们求知的内在潜力。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如我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巴金的《灯》两篇散文时,就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比较。
  1、情与景结合方式的比较
  《荷塘月色》和《灯》均为写景抒情散文,而在情与景的结合上却是各具特色的。《荷》文是借景抒情,文章描绘的素淡朦胧的画面、静谧清幽的意境如在眼前,景色中再融入作者因不满现实又幻想超脱现实的淡淡的哀愁和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之情,使文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而《灯》文除通过细致、逼真地刻画“灯”这一物,抒写作者对前途、对人生、对革命充满的希望和信心之外,更多的是赋予“灯”以深刻的含义,运用象征手法,把“灯”“灯光”与中国的抗战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文章的立意更深,思想情感的抒写也更含蓄。
  2、联想的比较
  《荷》文中,作者由眼前荷塘里的荷花,联想到了“采莲的事情”,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由眼前荷塘而“惦着江南”,表达了作者极力摆脱苦闷心情的想法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灯》文中,作者由眼前灯联想到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灯,深化了文章中心。因为如果说前边写灯仅仅表明了“我”是受惠者,点灯人也许并未意识到它的作用,那么联想后则侧重于写“灯”的“施动者”了--为了亲人、别的人,不是有人在主动点着灯吗?这就大大丰富了文章内涵,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语言风格的比较
  两篇文章的语言除有含蓄、隽永的共同点之外,更多的是有着自己的风格的。作为散文大家的朱自清,其散文注重对客观景物的精雕细刻,《荷》文中便不惜笔墨地使用比喻、拟人等大量修辞,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文章优美清丽,柔婉动人,再融入淡淡的哀愁,文章便越发显得素淡朦胧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读罢之后,整个身心便完全陶醉于其中了。而巴金的散文却极少像朱自清的那样只注重动用各种感官去感受客观世界,更多的则是从构思上寻幽探奇,从立意上深入挖掘。因此,我觉得巴金的散文更多地是理性的思考,称之为理性散文似乎更合适一些。自然,《灯》的语言便不似《荷》文的优美,但却质朴、含蓄,别有一番风味。
  通过比较,学生懂得了“文无定法”,但有规可循;选材的角度、写景状物的方法形式不拘一格,但都殊途同归,关键是作者必须紧紧抓住自然景观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景物描写的作用虽各不相同,但都是为主题服务。可见,运用比较阅读法既可帮助学生确立明确而清晰的概念,使之分清事物的异同,又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给他们留下深刻而持久的印象,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阅读教学应以分析为前提,以比较为关键。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对课文的分析中,对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可适当予以启示,做出简单的概括;对不易把握、难以理解的问题,则应结合课文重点分析或作补充说明,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逐层掌握课文内容,获得鲜明而深切的印象。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分寸掌握得当,比较对应事例自然,才能既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陈旧教学方式,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和综合概括能力,还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系统化,从而为他们将来在工作中分析、解决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张红婷,教师,现居河北邯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