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阅读教学应调动学生的情感

作者:陈建辉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章都包含着很强的感情色彩和艺术感染力。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去引导体味这种感情,阅读功能就会减少许多。如果没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要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收获、有积累,就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或与文章类似的情感体验。
  阅读是情感交流的纽带,它把读者和文本紧紧地连接起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才能促使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从而构建新的知识,提高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培养语文素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知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因此,在阅读活动中,如果我们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或与文本中的生活相类似的体验,就能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吸收(或排除)他人的思想,体会到作者的写法、用意,从而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
  基于以上的想法,我在阅读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高度参与到教学中来。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导入语是一种艺术,它能在三五分钟内把学生的心凝集起来,它能切入学生的心里,撩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拨动他们的情感神经。从而达到“披文以入情”的效果。
  在教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时,我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百年树人”,学生立刻来了兴趣。待猜中后,我说:“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人物,当然是他的敏锐的洞察力、深邃的思想。他之所以让人们记住,与他的成长历程分不开的。我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看到好少年好奇的鲁迅,然而自从他的父亲病故、家道没落之后,使他看到更多的像他父亲一样受病魔折磨的国民;看到了国人受辱,“龙的传人”被称为“东亚病夫”。年少的鲁迅立下了学医救国的志向,然而抱着这个理想在日本留学的过程中,现实却给他上了惨痛的一课,他的思想又发生了变化。是什么使他在异国他乡发生思想的变化呢?他的思想发生什么变化呢?他又立下了怎样的救国志向呢?那我们一起从课文中了解鲁迅吧。”同学们凝神静听,他们的表情告诉我:这个导入对学生是有触动的。之后,同学们才带着问题迅速阅读课文。
  
  二、激情朗读,促进感悟
  
  初中学生大都是13至15岁之间的少年,这正是他们性格初步形成,感情最丰富的时期。他们有时会为书中的人物而或喜或悲,有时又会因书中所描写的情景而激情昂奋。而朗读更是一种体验,有时能使学生热情彭湃;有时能使学生黯然神伤;有使更有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如在学习《安塞腰鼓》的时候,我让学生体会擂鼓的节奏、体会人鼓合一的舞姿。在朗读的过程中,他们激情高昂,读出了那犹如长江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读出了那勃发的强大的生命力。更有甚者,读到“隆隆隆隆”时,挥起手来,随着节奏做起了擂鼓的动作。读完后,学生沉浸在其中,有的同学还要求再朗读一遍,特别是课文的最后六个自然段,由狂热的擂鼓舞蹈到嘎然而止的过程。这样的朗读,把学生带到了西北高原,体悟到了西北汉子的热情奔放、沸腾的生命及不可遏止的力量。让他们全身心融人到课文中,激发了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对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三、激活体验,培养审美情感
  
  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才能体验到文本中作者的感情;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才能与文本有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才能真正在对话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审美情感和新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在上胡适的《我的母亲》时,有学生提出:“胡适的母亲对他管教过严,致使他不能在音乐和绘画方面发展,表现出他的天赋。”讨论中,我让学生听黄家驹的歌曲《真的爱你》。随着歌曲的播放,有的学生跟着哼了起来,表情也随着变化。再讨论时,他们深深地感到母爱的深沉、母爱的伟大。有个同学说:“母亲对胡适的严格管教,是他以后善良人格形成的基础,体现了母亲对儿女的爱。同样,我们的母亲对我们的严格管教,即使再严格也是对我们的关爱……”并引用了课外读物《疯娘》为其佐证。这样,学生除了理解课文之外,更与生活相结合,使他们更多的去了解他们的父母。在理解了作者感情的同时也理解了自己的父母,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审美情感,形成高尚的人格。
  初中学生正是思想逐步形成,感情最丰富的时期,有较强的感悟能力,激活他们的情感,恰当的引导将使学生与文本、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对话,这种心灵的对话有利于情感的熏陶、认识的提高、思维的发展、人文价值的形成,从而构建新的知识。随着知识的积累、认识的提高,反过来又促进阅读对话的深度和广度。
  
  陈建辉,教师,现居广东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