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建构主义与语文网络课堂教学

作者:邓传法




  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上建立起来的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的兴起虽只不过是近二十年的事情,但是,它的诞生却引起了对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建构注意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是学生为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习的互动方式。因此,传统的教学过程将逐步被学习过程所取代,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加强,教师的职能将发生改变。同时,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特别是Intemet按特定的防守组织建构的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和提供的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防守的学习环境,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基于此,我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依托网络技术,创设语文网络课堂,进行了以“走进春夏秋冬”为主题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一、案例
  
  《春》、《济南的冬天》、《夏》、《三峡》是苏教版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四篇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求是:1、体会散文表达的感情和语言特点,欣赏散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2、了解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设计学习环境
  借助网络、图书馆等收集了许多有关四季的文章、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成主题为“走进春夏秋冬”的网页,建构网络学习环境,建成网络课堂,供大家学习之用。并以聊天室、BBS论坛的形式,提供即时性与错时性两种学习界面。
  (二)随机自主进入学习
  导入。从这一单元的课内文章导入,然后指导学生打开四季的窗口一起走进紫微院(个人网络)。
  其次,让学生在紫微院中自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季节的文章及视频资料,感悟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心灵慰藉,然后请大家交流感受,各抒己见。除了口头发言,同学们还可以随时发帖子谈感受。这一环节着重让学生学会欣赏优美精辟的诗句,体会文章的内涵与情感。
  再后,请同学们点击“春、夏、秋、冬”中的图片欣赏,选择一幅所喜欢的画面品读,并注意它表现出来的季节特征,然后用文字有层次地描述画面(可当场发帖子)。
  
  二、案件所引发的思考
  
  1、运用网络建构平台。
  本单元所学习的几篇有关季节的文章,作者在文中都表达了各自对该季节的独特感悟与理解。那么其他作家是否与他们有相同的感受呢?在其他作家的眼中的春夏秋冬又各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是否赞同他们对春夏秋冬的理解呢?我们新中的春夏秋冬又是什么样的呢?探究这些问题,首先涉及到痰结的途径和方法。一般而言,我们可以到图书馆搜集阅读相关资料。然而由于网络在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网络内容日益丰富,网络传送速度日益提高,网络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为有效方便的途径,因此,学习运用网络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服务已成为中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所以,这节课我主要采取网络途径来探究我前面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借助于网络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从网上搜集了许多关于四季的图、文、声、像等资料,其中涉及古今中外的诸多作家的作品,涉及各种文学体裁,涉及多种阅读对象,在此基础上将其归类整理,制作成主题为“走进春夏秋冬”的网页,建构学习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设协商会话的合作环境,使学生在与资源发生关系后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通过意义构建获得知识的能力。这一平台的建构,强调了对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从而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做到了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
  2、自主学习达到意义建构。
  今天的教育正从客观主义相建构注意方向过渡。客观主义其核心是以课堂、课本、教师为中心,而建构主义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带领学生创建情境,基于丰富的网络资源建构起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在此前提下,通过总结回顾本单元六篇课文,抛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强烈欲望,进而提供给学生预先创设的学习平台——已制作成的主题为“走进春夏秋冬”的网页,引领学生通过协商与会话的协作学习形式,分两个步骤自觉主动地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感悟四季之丰富的魅力,体味作品传达的丰富内涵与情感,形成品味鉴赏诗文的基本能力。学生在这一学习活动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提供的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和其提供的图文声像并茂的多重感官的刺激下,与自由、自主、愉悦、率性的学习中,进行超文本的阅读,达到了意义建构的学习目的。如一位同学,他前前后后阅读欣赏了学习平台上的电视散文《读雪》十几次,她说这篇文章写得实在太好了,其中的电视镜头拍得美极了,他忍不住多读了好几遍,并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愿望,于是,他在网上写上了这样的文字:“湛蓝的河中洒着丝丝雪屑,冒着飘飘点点的热气。河上有一座桥,它伸向远方,把人带进了无限的遐想之中。浮桥上架着一间暖和和安适的小木屋,望着那似童年般清纯无瑕的河水,我想:一定是小屋中的欢乐感染了河水,要不,河里的冰怎么那么早就化了呢!”同学们凭着这股兴趣,他们在两堂课的时间里,阅读了四五十篇古今中外的有关四季的文章,欣赏了三十六幅画面,观看了二十几个电视散文,聆听了五首有关四季的动听音乐。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与学习对象之间的沟通变得容易了,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获得了能力,也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3、互相交流实现个性发展。
  传统教学突显的是求同思维,体现的是一元文化观。现代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初步提出了挑战,以往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课堂集体学习方式将变成“以学生为主”的探索性个体学习方式。学生也不同于传统课堂扮演的角色——听、记、重复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而是要研究自己的问题,突显自己的个性。学生在学习中具有更多的学习主动权和灵活性,他们可以看、可以听、可以说、可以写,可以听春雨,赏夏荷,看秋叶,读冬雪,可以在课上学习,还可以在课下随时进入网站学习。并且电脑网络空间文化特点的核心是自由、开放,在这个虚拟的“民主社会”里,人人都有发言权,它更为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个教师在45分钟之内最多能让一半学生发言,而在网络课堂学习环境下,每一个个体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随时可以借助交流平台——网上论坛、聊天室、电子邮件等与老师、同学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所以,我建构了即时性与错时性两种交互学习界面,使学生借助于各种先进的媒体,及时有效地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在意义建构中充分张扬个性。比如在这堂课上,同学们共发了225个贴子(其中关于春的有51条,夏的有29条,秋的有59条,冬的有86条),他们有的尽情抒发美好的情感,如:“我喜欢春天。喜欢它的绿;喜欢它的勃勃生机;喜欢它的万紫千红;青春美丽。”“我爱夏天,爱它雨后的清新,爱它彩虹的美丽。”“四季之中,秋天独具韵味。春天轻浮,夏天喧闹,冬天又过于沉寂。秋却给人一种深沉、博大、幽远、成熟的美感。”“四季之中,我最爱银装素裹的天堂——冬天!”“冬有酷雪,夏却无爽风,四季只爱春秋,夏冬何存一年中?”有的恣意挥洒笔墨,描绘心中的美景,如:“那长长的垂柳枝上,嫩绿的芽儿,都探出了脑袋,整条枝上满是的。它们随着风儿轻轻地摇着、晃着。两只洁白如雪的水鸟,趁着溪流的柔柔飘飘,也尽情地扭动着自己的身子,在微风中翩翩起舞,露出甜甜的微笑,远远望去真是一对幸福的情侣,在春的美景的感染下,情不自禁地玩着、闹着、嬉戏着……”有的热情地向同学推荐优美的诗文,如:“《读雪》这篇电视散文太棒了。让我感动,让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你们也欣赏欣赏吧。”“《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荷塘夏景图》,请大家边读边议体验吧。”有的热烈地在网上相互探讨问题,如:才有同学发问“我很欣赏冬天的壮丽,不知你们怎样想?”立即就有同学回应“我喜欢冬天,因为冬天的严寒能磨练人的意志,使人们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冬是残忍的,但它更是美丽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注意用心去寻找,留心去体验。”“她虽然没有鲜艳的花朵,没有嫩绿的小草,没有暖和的阳光,没有春天、夏天、秋天所拥有的一切的一切,但我却打心眼里有说不出的喜欢这平凡冬天!”还有的积极地和老师一起欣赏品读诗文图片,用他们所喜欢的方式与老师交流(或口头或发贴字)。就这样,在探索是学习的环境中,学生随时可以探索不同的问题,以不同的速度学习,使用各种材料,参加各种讨论,满足了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网络课堂教学,教师的角色更像学生的学习辅导者或帮助者,在自主探索式学习环境中教师设置环境,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刺激学生解答问题,并为他们提供新的需要使用的工具与资源。而学生处于中心位置,学习过程的“自由”(自为的或自觉的)状态在进入网络后自然的呈现,从而满足了不同个体的兴趣和需求。
  
  邓传法,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