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让语文课堂洋溢智慧的灵光

作者:李合胜 胡维红




  笔者有幸观摩了几次全省语文优质课竞赛,在感喟参赛教师们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广博优雅的风度、幽默诙谐的谈吐、精彩绝伦的设计的同时,也为他们在课堂上本该拥有的教育智慧的“缺失”而蹙额叹息。现撷取两个案例:
  案例一:2001年,湖北鄂州。朱自清《春》。讲课教师设计了“朗读感悟”这样一个环节。她用多媒体配乐配画面范读,学生正听得入神时,突然,多媒体出现故障,她停下来“修理”课件,但未恢复,这时她抛出几个问题供学生探究。
  案例二:2005年,湖北襄樊。郑愁予《雨说》。讲课教师设计了“感受春雨形象”这样一个环节。她提出问题“大家脑海里闪现的春雨是什么样子呢?”一位男生举手回答:“春雨像一个小丑。”教师急了,评价道:“春雨是爱心的使者,春天的使者,希望的使者,怎么会像小丑呢?”接着她继续请其他同学回答。
  也许是临场心理紧张所致,但这两个案例都暴露了讲课教师在教育智慧上的“缺失”。案例一中的那位教师,面对“故障”,卡了壳,陷入被动,其实,《春》作为琅琅上口的朗读材料,多媒体出现“故障”自己索性接着“范读”,或让学生推荐一名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接着读,也不失为一种教育机智。案例二中的那位教师,面对学生不是自己预想答案的回答,断然给予否决。殊不知,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小丑”也是一种可爱的美丽,也是一种空灵的美丽。
  其实,这是中学语文课堂存在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不过,教育智慧作为教师的一种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需要每一位教师去共同追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生命,关注学生个性,把握教育的内质。何为“教育智慧”?中央教科所副所长田慧生先生这样解释:“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规律性的把握,创造性驾驭,深刻洞悉、敏锐反映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那么,怎样让智慧的灵光洋溢课堂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途径。
  在学习中形成。学习应该成为我们广大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因为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要不吝时间多看报,多翻杂志,多上网,多了解前瞻性的信息。要不惜精力想一些问题,读一些好书,交一些网友,写一些随笔。很多名师的成功经历表明:善学习、勤思考、肯钻研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精神必然充实,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有了学习的好习惯,教育的智慧就自然而至了。
  用思想来引领。思想是教师真正的生命。有思想会使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积极地捕捉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会使我们的职业变得更有品位,会使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会对学生的心灵和精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会使我们永葆自由的意志和独立人格。可以说,课程内容的发掘,教学策略的选择,问题的设计,课堂氛围的营造,背后都有思想的底蕴,都离不开思想的支撑。魏书生、钱梦龙、于漪们的教育智慧都是在思想的引领下形成的。当思想的积淀变成一种力量的积累,教育的智慧便不期而遇了。
  靠实践去锤炼。实践出真知。任何脱离了实践的学习,都是一种空洞的说教,无异于纸上谈兵;任何不经过实践检验的思想,都显得苍白无力,乏善可陈,无异于空中楼阁。北京的韩军、湖北的余映潮都是通过实践的砺炼而自成一家的。当厚实的积累和博大的思想都付诸于实践,来源于实践,教育的智慧便水到渠成了。
  当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珍惜每一次挖掘并捕捉教育智慧的时机,将其“迸发出来”,我们的课堂也就鲜活而有了灵气,我们的教育也就深刻而有了生机。
  
  李合胜,胡维红,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