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好戏看开头 好课重导入
作者:黄含龙
1、叙述故事。故事像磁铁一样,能吸引住学生,引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尽快的进入课文所设计的某种境界之中。比如讲《赤壁之战》,针对文言文难、课文篇幅又长、人物关系复杂、事件头绪纷繁的特点,可先给学生讲一个“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然后说“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出自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尽管它取材于历史,但毕竟不同于历史。那么,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又如何呢?那就看选自司马光主编的历史名著《资治通鉴》的《赤壁之战》一课。
2、设置悬念。悬念总是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这种导语适合于通讯报道、报告文学、小说、戏曲等课文。悬念的设计要“新、精、奇”,一下子击中学生的兴奋点。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既可浓缩全文,也可截取片段;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省,留有余味,引人入胜。如《药》,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见过用人血馒头治病的事吗?今天学习的课文《药》,就是写用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这“药”说明了什么呢?“中国”古老的名称除了“赤县”、“神州”外,也被称作“华夏”。华夏本是一家,现在分成两家,而且华家吃夏家的血,这又说明了什么呢?秋瑾,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烈士,为推翻腐败的清王朝,她投身反清斗争,被捕后,不幸在绍兴古轩亭口英勇就义。秋——夏,时令相对,指姓;瑾——瑜,同为美玉,因此夏瑜是暗指秋瑾烈士的。鲁迅为什么要这样暗指呢?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满清王朝,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放中国人民。那么,无数革命先驱所要寻找的救国救民的“药方”是什么呢?
3、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学习的母亲”,就语文课来说,不少课文之间或者在题材、思想内容,或者在体裁、表现方法等方面都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知识的“网眼”是相通的,因此复习、联系旧课或已有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课的开始,以故引新,以旧启新,后面复习前面的概念,新旧相连,不断拓宽加深学习内容。中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题材相同,内容相关的文章,我们可以从这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引入新课。这样既可以温故知新,又可以简单比较,巩固知识,加深印象。
4、诗词格言。诗词、格言、警句,语言精练,含义丰富,表现力强,富有深刻的哲理,对学生学习语文不无启迪意义,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以,由诗词、格言、警句导入新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创造与之相应的课堂气氛,使他们对新课产生兴趣。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可用“完璧归赵”、“怒发冲冠”、“负荆请罪”、“刎颈之交”等成语导入。
5、图片欣赏。通过图画导入新课,可以增强直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材扉页上有许多精美的插图,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它们来导入新课。如《包身工》《装在套子里的人》《守财奴》等。就拿《皇帝的新装》来说吧,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请看这幅插图,这个人怎么光着身子在大街上游行呀?瞧,他的样子多么滑稽,多么丑陋。他是一位愚蠢的皇帝,因为太爱穿新衣而上当受骗,出乖露丑。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皇帝的新装》,看看骗子与皇帝的精彩表演到底怎么样?”
6、选择录音。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多媒体教学的日趋完善,现代的课堂趋向于“声情并茂”,要求我们根据需要结合声、色、图、甚至是影视片段来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勇于突破旧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大胆地让唱片、录音和录像进入我们的课堂,用以辅助我们的语文教学,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感性。如《琵琶行》的导语:在课前先让学生听一下《十面埋伏》或《霸王卸甲》的录音片断(先不要告诉学生这是琵琶古曲)。当学生陶醉在音乐声中的时候,我们突然关掉收音机:“同学们,刚才我们听的那段音乐是一段琵琶古曲,看来大家都被这美妙的声音所感动,你们一定很希望继续听下去,对吧?这节课我会满足大家的愿望的。我们将随诗人白居易来到浔阳江头,去欣赏一位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倾听她那声声哀怨……”这样导入《琵琶行》一课,使学生对琵琶曲有形象感觉,就会更容易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导入新课,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7、成语导入法。课文里的文言文,有不少是一些常用成语的出处。我们可用其中的成语作为导入新课的尝试,也可以使学生不仅感到新颖别致,而且容易牢记这些成语。如《鸿门宴》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现在形容某人言行表面上虽有名目,实则另有所图时,常用这样一句成语,叫‘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你们想知道这句成语的出处吧?请翻开课文《鸿门宴》。”
黄含龙,男,教师,现居四川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