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散文语言的音韵美
作者:周兆秀
首先,从声韵学的角度来看,优秀散文也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特点。
第一,整齐匀称的音节。古人写诗习文喜欢用偶句,讲究对称。今人虽不那么讲究,但适当地注意音节配合,可以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气势。朱自清的散文《春》中描绘春天鲜花盛开:“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均为四字句,句式相同,音节匀称,写红、粉、白的颜色,分别用比喻:像火、像霞、像雪,这样描写不仅色彩艳丽,而且读来整齐悦耳,一派春的勃勃生机,蕴含着诗情画意。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同为三个比喻句,句式相当整齐,语调短促,充分展示了“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特点。再如徐迟的《黄山记》写黄山松:“从顶峰俯视,它们如苔藓,披复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玉立。”不仅生动地、多角度地描绘出黄山松的风姿,而且句式连贯,富于旋律,读来琅琅上口,加强了气势和效果。
第二,平仄相间的声调。在律诗中,音节的平仄常常交替使用,从而收到声调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效果。如果散文能适当注意平仄变化,也可以使音调起伏曲折。冰心的《樱花赞》描绘各种樱花:“掩映重叠,争奇斗艳。”前句“仄仄平平”,同后句“平平仄仄”相对。再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中“抬头望处(仄),已是巫山(平),上面阳光垂直照下来(平),下面浓雾滚涌上去(仄),云蒸霞蔚(仄),颇为壮观(平)……”两两平仄相对,尽管结构参差,也同样波澜起伏,抑扬顿挫。
第三,和谐自然的韵脚。碧野的《天山景物记》中有一段:“当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坐在马鞍上就可以俯视那阳光投射到清澈的水底,欣赏那五彩斑斓的水石间,鱼群闪闪的磷光映着雪水清流,这给寂静的天山添上了无限生机。”句末“候”、“流”韵脚为“ou”,“边”、“间”韵脚为“an”,“底”、“机”韵脚为“i”,句与句的押韵虽然间隔长一些,也不那么严整,但仍韵味十足,和谐悦耳。
第四,回环悦耳的叠音。叠音词运用恰当,可以突出词语意义,加强对事物的形象描绘。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句中“田田”、“亭亭”描绘出荷叶特有的风韵,“层层”写出叶子的密,“粒粒”写出花的点缀,“静静”、“薄薄”则写出这些景致的静谧神韵,这样朦胧的如云雾轻纱笼罩下的月下美景,被极细致地描绘出来,而且叠词的运用,更使这种美体现的恰到好处,读来音调优美,行文气势悠扬婉转,舒缓不迫,与整篇作品的情调很吻合。
其次,从句式上看,优秀散文也注意句式的选用,突出语言的节奏感。
第一,大量使用短句。在散文中最突出的是短句的使用,短句表达意思简捷明快,朴实自然,真实形象,饱含深情。杨朔的《荔枝蜜》中“它们从来不争,也从不计较,还是继续努力,继续酿蜜”,这些短句,防止了呆板、平淡、沉闷,给人以清新、欢快、跳跃之感。吴伯萧的《猎户》开头的环境描写是这样的:“村边场园里,晒豆子的、打芝麻的、剥包米的,到处有说有笑,是一派热闹的丰收景象。”短促有力的音节,简洁明快的节奏,表现了画面鲜明、气氛热烈的丰收场面。这里短的音节、节奏与文章所要表现的喜悦情调相吻合,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整句和散句的合理使用。整句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念起来容易上口,适合表达丰富的感情;散句句式多样,长长短短,但散而不乱,丰富而灵活,读起来错综变化,活泼,自然,不呆板,不拘束。整句和散句两种句式在散文中合理使用,语言表达效果很好。如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狂风吹不到它,洪水淹不灭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死它,……”可以看出,它一气呵成,在狂风、洪水、严寒、干旱面前,松树置若等闲的姿态跃然纸上,而作者的赞美之情也如怒涛一泻千里。再看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凉;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叙述形式,活泼多样,娓娓道来,那景之美,那情之切,如涓涓细流直渗读者心底。
总之,声韵的锤炼与句式的选用很好结合,使得散文的语言不仅读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记起来容易,而且抑扬顿挫,语调波澜起伏,富有极强的音韵美,给读者以强烈的美感,充满了语言美的魅力。也正是如此,我们在学习散文中如果能注意到这一点,采取恰当的方式,学会学习,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容、形式,多方位地领悟文章的意境,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周兆秀,甘肃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