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错误》:开在现代的传统之花

作者:嵇 康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错误》,纯净利落,清新轻灵。有人称它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也有评论家说它“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作为新诗,它无疑有着西方现代派的影子,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新诗,因为它处处体现了中国诗歌的传统性。
  《错误》的传统性首先体现为题材的传统。这首诗讲着一个永恒的、美丽的中国的故事。诗中独守空闺的女子,日日、时时等待着、盼望着丈夫或情人的归来。这就继承了中国古代闺怨和宫怨一类诗歌的传统。这一源头可以一直上溯到《诗经》。“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经·卫风·伯兮》)这是说女主人公自从丈夫离开以后,自己整天愁容满面,无心打扮,生活中失去了一切快乐。“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是说女主人公在鸡儿归巢、牛羊回圈的日落时分,非常挂念远行服役的丈夫之情。既然回家无望,那就化为对丈夫的美好的祝愿吧——但愿他在外不遭受饥渴。其实“正说反说,俱是愁痕”(钱钟书语)。而这点,后人看得十分真切。刘禹锡的“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春词》),白居易的“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长相思》),王昌龄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吕本中“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恰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采桑子》)等等所表现的都是这一题材。
  《错误》的传统性还体现为意象的传统。台湾诗人杨牧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此言得之。在《错误》中,诗人用“莲花”“东风”“柳絮”“春帷”“归人”等意象来展现诗歌的情韵。其中的许多意象都很古老,曾频繁出现在古典诗歌中,很有东方风味,能引起人无限温暖的联想。“莲花”在诗中喻指那闺中女子的美丽的容颜。“莲花”是我国诗歌中的传统意象。不用说“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乐府诗集·西洲曲》),也不用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单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两句就够人回味的了。“东风”既“春风”,在诗中指闺中女子的心上人回来的消息。“东风”这一意象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也是俯拾皆是的。譬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陆游《钗头凤》)。而“柳絮”这一意象也是早已有之。贺铸的词《青玉案》中就出现过:“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与贺铸同代的史弥宁也写过“山色满楼春雨后,一帘风絮卷春归”(《春暮同社会饭张圆小楼分韵得飞字》)的名句。这两首诗中的“风絮”就是“柳絮”。张载也有“柳絮飞时与君别,南楼把酒看名月。月似当年离别时,柳絮如君何处飞”(《忆别》)传世。
  《错误》的传统性还体现为构思的传统。“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以为是朝思暮想的心上人归来了,但当四目相对的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于是“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因为“我”只不过是一个“过客”,而不是“归人”,因而是个“错误”。但“我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对重逢的希望,因而是“美丽的”。而这种“美丽的错误”是全诗最让人激赏的字眼。诗人把两个相互矛盾的词组合在一起,真可谓妙笔生花。但这中构思也是有“来头”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梦江南》),“想佳人,妆楼长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你有更美丽的夭亡”(何其芳《花环》),这些莫不如是。
  《错误》的传统性还体现为形式的传统。尽管作者采用了比较自由的新诗形式,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发现传统诗歌形式的影子。中国传统诗歌是讲究音韵和谐的。这首诗把“开落的莲花”,倒装为“莲花的开落”,这就与上句“我打江南走过”音韵协调起来。下文的“街道向晚”和“窗扉紧掩”也是如此。还有“不来”“不飞”“不响”“不揭”这四个短语,“又在彼此相对的位置上前后呼应,既加强了抒情的深婉性,又有助于音调的和谐”(李元洛语)。此外,“‘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与‘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中间隔了两行,这与传统诗歌中的隔句对的句法暗合”(李元洛语)。
  全诗情意缠绵,格调凄婉,含蓄蕴籍,韵味悠长。在充斥着快餐文化、网络爱情的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错误》恰似一泓清泉,涤荡灵魂,温润心田,又如一瓣“莲花”,香远益清,沁人心脾。
  
  嵇康,教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现居江苏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