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蜡烛》的艺术性

作者:刘世智




  《蜡烛》是新课程初中语文第八册选入的一篇新课文,作者为前苏联西蒙诺夫。当我读完这篇战地通讯之后,深深地沉浸其中,赞叹不已,爱不释手。这是一篇赞美诗般的锦绣文章,其艺术手法之高妙令人拍案叫绝,反复品味,香味绵长无穷。
  题目“蜡烛”拟定得很精巧,内涵丰富,作用显明。它既是指苏联红军坟头上燃烧的客观物体,又象征着苏联红军烈士不朽的生命之光,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深厚的情节和两国人民永恒的友谊,这多种之光相互辉映,共同凝结成美丽的蜡烛之光。
  同时,蜡烛又是本文的叙事线索,将文章情节前后勾联、浑然一体。文章从开头到第13自然段,交代事情发生的自然环境。接着写老妇人爬出地窖,“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这东西恰是后文坟头上的蜡烛。由此设伏,造成悬念,让人莫名其妙之中续读下文。后文老妇人用双手历尽艰难危险为红军烈士筑起坟头之后,从衣袋中摸出蜡烛,至此读者对前文悬念恍然大悟。文章最后两段倾情直写蜡烛,升华主题。
  本文的艺术手法更是匠心独运,异彩纷呈。
  其一,在记叙的顺序上三种方式交错使用,显得层次分明又情节丰富,并使主人公个性丰满突出。总体上是按时间顺序来记叙,由1944年9月19日早晨写到第二天天亮。其中又有平叙,当5位红军战士在炮火硝烟中爬到方场中央的同时,又有老妇人看到他们欲想呼入地窖却被炮弹震得失去知觉的描述。补叙有两处,一是补充交代了老妇人所住的楼房由一层到二层,最后只好搬到地窖的情节,实则写了这里战斗之惨烈的程度。二是补叙了蜡烛不同凡响的来历——45年前结婚的喜烛珍藏至今,献给最可爱的红军战士,突出了老妇人对红军战士的热爱之情,当然也是对老妇人可敬可佩的人格的一种诠释。三种记叙方式若缺一将使文章削弱感染力。
  其二,文章采用间隔反复的手法。“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这一句,在文中先后出现了5次,充分起到了分明层次,清晰情节,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它将老妇人走出地窖艰难地来到方场,一直到她埋好红军烈士并双手捧土筑起坟堆这一系列情节历历在目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使老妇人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高大形象矗立于读者心中。
  其三,本文的细节描写富有个性化。一是对方场上那半截树身的描写:“只有一棵树还没有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让人感受到这里战斗的激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如同睹物的联想,为红军战士和老妇人的大无畏牺牲精神起了烘托作用,当然也是对德国法西斯践踏文明和破坏文明的一种控诉。二是老妇人“披着黑色大围巾”反复出现过了4次,是人物个性化的特征描写,它渲染了老妇人收埋红军烈士的肃穆氛围,是她热爱、敬佩红军战士和为红军战士的牺牲而悲伤的复杂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也使读者拉近了对这一人物形象的距离,脑海中反复出现一个挥之不去的围着黑色大围巾的老妇人形象。三是对老妇人双手的动作细节描写。她双手舀净坑里的水,又双手捧起一捧捧土掩埋烈士,其跨国友谊、母子般深情都在这一双手的细小动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又感人肺腑。这些细节描写是塑造典型环境和典型形象的技巧,其艺术感染力是不可估量的。
  其四,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如前面所分析的蜡烛,从不知什么东西到掏出点燃在坟头。再如生锈小铁片,由老妇人插在蜡烛周围到战斗结束时苏联红军发现那小铁片,都使文章前后衔接如环相扣。
  其五,重点十分突出。为表现本文中心,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在剪裁上无一不是为此服务。攻占桥头受挫,一红军战士横尸方场,炮火不断,建筑物断垣残壁、满目疮痍,都在为老妇人的出场精心设置。老妇人出场后,作者浓墨重彩、细腻入微的描写她从整理烈士尸体到拖至弹坑,再到双手捧起一个坟堆,最后又第二次点燃蜡烛,鲜明而完美的塑造了一个可亲可敬的老妇人形象,没有一笔是多余的。
  其六,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也很有特色。除了上文提到的外貌特征描写之外,主要是动作描写。人物感人的力量,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这一手法体现的。尤其是以动作写人物心理活动,老妇人向脱帽肃立的红军战士“深深一鞠躬”这一动作,收到了让读者去揣摩联想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另外,此文遣词用句的妙处也值得品味。仅举两例。之一,“几小时功夫,她一捧一捧,竟然堆起了一个小小的坟堆。”“竟然”一词在这里不仅仅是“出人意料”,更蕴含着老妇人对苏联红军的一颗至纯至净至爱的心和超人的毅力,让人自然联想到手舀坑水和手捧黄土筑坟之万般艰辛。之二,当战斗结束,苏联红军到方场找那位战友的尸体久寻不见正焦急迷惑时,突然发现土堆上的蜡烛,“吃惊地大叫起来”,“吃惊”一词囊括并照应了前文老妇人背后所做的一切,恰到好处的表达了出人意料的惊奇而又不知何人所为的莫名其妙的心情,又牵引出老妇人第二次送蜡烛,红军战士疑窦顿失的情节,“吃惊”顷刻变为“原来如此”。
  总之,这是一篇精美的通讯体裁式文章,不愧是中学生学习的范本,可教可学可借鉴可研讨可品味之处片纸难尽,在此只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敬请诸位同仁不吝赐教。
  
  刘世智,教师,现居山东东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