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为古典诗词鉴赏开药方
作者:喻 晖
一、知人论世
诗是用来抒发诗人强烈的思想情感的文体。它往往打上了作者很强烈的主观烙印,它反映着诗人的个性、生活、情感、人生际遇和对世事的态度:同时,诗人们又是生活在一个具体的时代背景之下的,他们的思想又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对于那个时代可以说是一个具体的关照。因此,了解诗人本身,关照诗人所处的时代是我们汲取诗歌精髓的又一便道。例如:唐代的杜甫身处安史之乱之际,国家动荡不安,自身漂泊,饱经忧患,同情劳苦人民,他的诗往往是忧国忧民,沉郁顿挫。亡国之君李煜之词多抒发国破家亡的怨恨,充满了对往昔帝王生活的怀念。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则饱含恢复中原之志与志不得伸、报国无门之愤。看来,多认识几个诗人,多了解几个时代列于是我们大有裨益的。
二、寻找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
诗中含情,情是诗的血液、生命、骨髓、灵魂,只要能找到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性词语,就参悟到诗的内涵了。诗人的情感则往往通过两种方式来体现:一是直接用感情词,喜乐哀伤、忧悲愁思……杜甫《登高》中的“悲愁”、“苦恨”、“潦倒”就是忧愁之情的直接表达,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都体现诗人无法排遣的主观愁绪:二是间接地利用意象来体现,如雁、明月、秋雨、凄风、落花、杨柳、波涛、鸟、山川……李清照的《一剪梅》中有充满相思的“月满西楼”,又有鸿雁佳书的“雁子回时”,更有无可奈何的“花自飘零水自流”,都是借用客观意象来寄托主观情慷的,这些字眼不可不抓。
三、挖掘考题提供的信息
制卷人常常围绕所选诗的特定形象、函言特包、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来设汁考题,因此,考题有时本身也就是理解诗意的重要信息和难得资源。有一考题的设考对象为王昌龄的《闺怨》,第二问是这样说的:“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这样一问,我们便知少妇在诗中的“不曾愁”到后来起了变化,究竟是因什么而变化的呢?“杨柳包”也许会暗示些什么,自然让人想到送别之场景——送什么人呢?诗中有“夫婿”,幽怨内容便可知晓,岂不便宜,这都是揣摩题中信息才有的轻松。
四、积累鉴赏的对应术语
鉴赏术语内容庞杂,在心中必须有一盘棋,手中有将,心中不慌。如果鉴赏描写方式,可呈现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而烘托等;如果问到修辞手法,就想到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借代、排比等;如果是问主旨内容,就看托物言志、怀古伤今、情景交融、即事抒怀的本事了;如果鉴赏思想情感,就找到离愁别恨、怀乡思亲、哀怨忧愁,壮志未酬、惜春伤春、悲愁伤时、爱国乡愁、山水田园隐居之乐等等术语:如果赏析语言,就要往平实质朴,含蓄隽永、清新雅致、形象生动、绚丽飘逸上着笔。这些方面面,在心中都是分门别类地盘算好的,对症下药,切不可全部启用,不然便成了大杂烩,不成个味道。
五、运用规范的答题模式
答题要规范,特别是古典诗词。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指出特殊之处,包括艺术手法、思想情感、诗中形象、语言特色等等;第二步是结合具体诗句来引诗释义,也就是把第一步的结论在诗句中找出印证性内容进行分析说明;第三步是说明一番这种特殊之处在表情达意、层次结构方面的作用。这样答题,不是泛泛而谈,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点面结合,有理有据,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六、正确理解古人套用的典故
诗人创作诗词也喜欢寻根问古,很多词句往往大有来历,在古籍中都能找到出处,这便是典故。它可以是一个意象、一句诗、一件物品,也可以是一个故事、一一个传说、一个人的人生经历,用时很方便,也很雅致,也能体现诗人的才华、修养。例如:李商隐喜欢用典,《锦瑟》一诗就接连运用了四个凄美的典故,制造了一种扑朔迷离的意境,如果我们不清楚这些典故,诗人的用意自然难以参透,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所以,古代的典故多多了解也是很有必要的。
喻晖,教师,现居武汉新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