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八项关注读懂诗词

作者:梁 俊




  考试时,很多同学都感觉诗词鉴赏题较难把握,失分较多。究其原因,是许多同学没读懂诗词,而读懂是鉴赏的前提。如何才能在考场上又快又准地把握古诗词呢?下面给大家介绍八项关注读懂诗词法。
  1、关注作者概况。作者的经历、思想、风格往往对作者的写作内容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的农耕、王维的寄情山水、李白的放荡不羁、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苏试的乐观旷达、辛弃疾的壮志难酬……这是我们把握诗词的大方向和大前提,但各人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写出的作品在情感上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如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收复中原,这是他作品的主旋律,可是其《清平乐·村居》等一系列寓居江西上饶时的诗作都是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闲适之作。因此,只有对作者的概况了然于胸,才能更好地理解诗词。
  2、关注诗题。诗歌的题目中一般包含了时间、地点、题材、情感等信息,要善于从题目中去捕捉有效的信息。如《山居秋暝》就点明了地点和时间;《石头城》则通过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首怀古诗,弄清类别后再来把握诗歌情感也就不难了。
  3、关注首尾句(联)。诗歌的首句(联)一般会进一步的对诗题进行阐释,使之更形象更具体,内涵更丰富。如《山居秋暝》的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就是如此,让我们领略了初秋的傍晚在有如世外桃源的空山中,山雨初霁,万物一新的美景,既紧承并丰富诗题,又为下文写山中美景张本。诗歌的尾句(联)一般会显示主旨。如《山居秋暝》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就表达了作者觉得“山中”比“朝中”好,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决然归隐的思想。
  4、关注表情表意的关键词。所谓表情表意的关键词即指诗中直接点明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的词,这些关键词一般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流露作者的思想。如“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忧”的“忧”,“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的“想”,关注这些词,可以把握作者情感的大致方向,是喜、是忧,抑或是思念,朝着这个方向再去具体分析为何喜、为何忧、思念什么,提高答题准确率。
  5、关注意象前后的关键词。意象前后的关键词,往往在不经意间传递作者的情感。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意象之后的关键词“自”和“空”写尽了丞相祠堂的荒凉空寂。再如李清照的《一剪梅》和《声声慢》,两词都写到了“愁”,但此愁非彼愁,从“红藕香残玉簟秋”和“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中的“红”和“黄”可看出,“红”有一种喜悦甜蜜的意味,写出了作者新婚不久与丈夫暂别后相思的淡淡甜蜜,而“黄”却带有一种萧条冷清的意味,写尽了作者在丈夫逝后的冷寂孤独。
  6、关注典故。诗人使用典故都是有特殊含义的,一般都会借典故表现自己最真实的写作意图。如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微山亭赋韵》中“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就使用了“篱下菊”的典故,此典故源自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由此不难看出诗中流露出了作者想和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的情怀。诗人在典故中都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关注诗词用典能帮助我们较准的把握作品。
  7、关注文题间的注释。在诗文与题目之间通常会有一些注释的文字,这些文字或说明某一个词语的含义,或点明写作的时间、背景。关注这些注释往往是我们把握作者情感的一条捷径。如200年高考辽宁卷《东坡》这首诗后的注释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就对理解诗中情感有很大帮助,由诗中的“坡头路”多大石,很坎坷,但“曳杖声”依旧“铿然”,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诗人被贬官,虽然仕途坎坷,但依然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感。
  8、关注题干提供的信息。有些诗词写得较含蓄,情感也不易把握,但在题干中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程度的暗示,抓住题干来分析诗歌无疑为解读诗歌找到了一把钥匙。如2006年高考山东卷:
  晓上空泠峡①
  王闿运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悉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东南长江上。②王闿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挫折,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撰著授徒。
  初读这首诗只能明白写了作者游空泠峡时的所见所感,但究其所感的是什么,还不甚明了。关注题干“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傲岸之气”四个字就给我们理解诗歌指明了方向,沿着这个方向,再结合注释②就不难弄懂诗中表现了作者久历沧桑后的从容自信和对一切艰难都无所畏惧的气度。
  
  梁俊,教师,现居湖北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