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道士塔》的资源整合式教学

作者:吴连兵




  一、整合意图
  
  作为一位著名的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余秋雨在他的“文化苦旅”系列中,以散文家的感性投入、学者的理性思考反思了中国文化。《道士塔》是其中著名的一篇。它通过独特的视角、独到的表现形式和深沉地思考,表现了对民族文化——敦煌艺术遭劫的痛惜,对当时统治阶级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痛恨。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对民族、国邦文化命运的关切。在这里,作者无意于一人、一事、一物的是非得失,而是站在历史、文化高度作出理性的思考。
  《阳关雪》中的阳关,在作者眼里,实则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以盛唐为代表的华夏文明:它曾是那样的辉煌,那样的自信,那样的放达和豪迈。然而,阳关如今却坍弛了,坍弛在凄迷的风雪之中。“阳关的风雪,竟愈见凄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文明遗落、沉沦的痛惜。作者在《阳关雪》中反思了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即精英只是统治阶级的侍从,文化只是统治阶级的附庸。
  《西湖梦》(节选)作者用对比写法反思了自古以来颇受推崇的“隐士文化”:白、苏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成为中国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而林和靖隐居孤山二十余年,远避官场与市嚣。在作者眼里,隐士文化实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是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窑,尽管安全而宁静,却有浓重的霉味;是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
  这三篇文章,都选自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在写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内容上也有相通的地方:从某个层面上讲,它们可看成余秋雨反思祖国文化的一个体系——文明遗落、根本原因、路在何方。如果能通过《道士塔》引出这种系列思考,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拓宽学生对文化的思考。对于塑造学生的文化人格,也不无裨益。
  
  二、教学设想
  
  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针见血。一篇语文课文,细到字词、作者、背景,大到语言风格、谋篇布局、写作手法、艺术特色,可讲的、要讲的似乎太多。事实上,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弊端多多:一、千篇一律。教师没有了激情,学生毫无兴趣。课堂失去了生机,学生远离了语文。二、面面俱到,其实面面未到。正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重点多了,就等于没有重点。还不如择其一点,不及其余,学生也许还能有些收获。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探究作者文化反思的不同层面
  2、情感目标:反思文化缺憾,塑造文化人格
  3、操作目标:掌握阅读方法,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阅读方法,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文化反思的不同层面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泱泱中华,源远流长;璀璨文明,千古流芳。然而,历史沧桑,中华文明经历了苦难的历程,甚至惨遭蹂躏。这里有一首诗,是一位中国青年写给焚毁圆明园的罪魁祸首英国人额尔金的(教师有感情地背诵)——“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阴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的旷野\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离开如云的战阵\决胜负于城下”其实,惨遭浩劫的中华文明岂止圆明园?这无疑是我们民族的屈辱、民族的悲剧。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让我们跟随当代散文大师余秋雨去作一次“文化苦旅”。
  阅读第11课《道士塔》,思考“敦煌惨遭浩劫,千古罪责谁当诛?”
  二、探究讨论与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且有感情的读好这些语句。
  
  三、得出结论
  
  1、提示:阅读,应该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那么,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方法有哪些呢?
  学生总结归纳,得出结论(板书):抓关键句,叙述性文字:议论、抒情句
  议论、抒情性文字:中心句、过渡句总括句、起始句、结尾句、反复句
  2、教师读课文P57第2-5段,提问:作者说“我好恨”,他恨谁?恨什么?
  明确:对当时统治者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愤怒、痛恨。
  
  四、整合资源
  
  〈一〉阅读《阳关雪》
  1、引出问题:敦煌遭劫,当时统治者难逃其咎。然而,正如文中所写:中国的官员也不是都没有学问,他们翻动着出土经卷,推测着书写朝代。作为时代的精英,他们为什么没有担起这份责任?
  2、提出问题:为了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你抓的关键句是什么?读出来并作评析。
  3、学生讨论交流。
  4、明确结论:在那个时代,文人只被“允许以卑怯侍从的身份”“去制造一点娱乐”。精英只是统治阶级的侍从,文化只是统治阶级的附庸。
  过渡:如果说《道士塔》揭示了中华文明遭劫的现象,那么,《阳关雪》则探究了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板书:现象 文明遭劫 原因 侍从、附庸)。作为统治阶级的附庸,文化人该何去何从?是否真该像古人所推崇的那样“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呢?请同学们阅读《西湖梦》。
  〈二〉阅读《西湖梦》
  1、提问:对这个问题,作者作了怎样的思考?(提示,抓关键句)
  2、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3、明确:虽然壮志难酬,但不该消沉退隐,而应像白、苏那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做一个时代的强者。否则就是狡黠,就成了梅瓣、鹤羽,无多大用途。
  
  五、拓展深入
  
  1、提出问题:余秋雨以他散文家的感性投入、学者的理性思考反思了中国文化,字里行间浸透着他对民族、国邦文化命运的关切。阳关坍弛了,我们何时重建?文明遗落了,我们怎样找回?
  2、学生活动
  自由发言。(板书:兼济天下)
  
  六、小结
  
  余秋雨凭着渊博的文史知识和良好的文学天赋,把祖国河山、民族情感与华夏文化融为一体。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忧患意识,看到了他那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必将激励我们:洞察历史,忧患现实,执着未来,感悟人生的定力,关注人类的文明!
  
  吴连兵,教师,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