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幼时记趣》教学心得

作者:李少华




  第一次教初中,学校安排就《幼时记趣》上公开课,心中难免忐忑,因此课前作了较充分的准备。没想到一堂课上了下来,收获颇丰,很有心得。
  
   一、始终做到以读为本
  
   一些教育大家更是对读推崇备至。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而朱自清多次撰文如《论诵读》、《诵读教学》、《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了解和写作白话文的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指出课堂诵读得“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习着读,有时还得背诵。”还有叶圣陶,他说:“所谓阅读总得读。”他称朗读为“美读”,他是这样说的,“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然而,眼下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却有忽视读的状况,就教师方面而言,往往认为只有谈话法能启发学生,读则不能,因而出现了以讲代读的偏向,课堂上读得太少;就学生方面而言,则认为学语文见效慢,于是就不肯花时间读语文,更不会主动去寻找有益的课外读物来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样,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问题就十分清楚: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四十分钟精心指导学生阅读,引导、激发学生读语文的情趣,使他们逐渐能自觉地读、爱读、会读。
   正是基于上面的认识,在这一堂课里,我始终做到以读为本。
   1、预习 一“读”。在布置预习时,就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反复读书,直到读懂文意为止,让学生在课前先有个感性认识。
   2、范读 二“读”。课堂教学中,在导入课文和介绍作者之后,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首先由我范读文章,也就是叶老所说的“美读”,我尽量地读出我对文章的理解,读出作者的情感,作者的童心、童趣,让学生在我的范读中进一步识记字词的读音,感悟领会文章的情境。
   3、默读 三“读”。在我范读之后,又给了学生3分钟时间的默读,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默读静心思考和解决课前发下去的资料上的几个问题。
   4、反馈交流 四“读”。在“合作学习”之后的“反馈交流”中,又让学生起来读资料上的课文里的重点字词的读音。目的很明显,让他们加深记忆。
   5、自由朗读 五“读”。在课文宏观问题基本解决后,又让学生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交流。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对课文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6、背诵重点段落 六“读”。“神游出林”这一自然段是本文重点研讨段落,解决这一段所有问题前第一步就是力求背诵这一自然段,加强学生的重点意识,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7、齐读课文收束全文 七“读”。整个文章分析讲解完成后,又让学生齐读课文,收束全文。这最后一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懂全文,基本完成教学目标之后再一次通过“读”来更进一步地感悟全文、梳理全文,以达到“曲终收拔当心画,余音绕梁久不绝”的效果。读的时候,我郑重要求,要读出理解、情感、童心、童趣,结果发现,虽然是齐读,学生却读得非常投入,感情饱满。整个一堂课,起于“读”,收于“读”,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的环节,离不了四个字:听、说、读、写。上面我重点谈了读,至于听,我想,整个一堂课的教学如果能得以圆满完成,那当然少不了听的训练。比如听课文范读,听字词读音,听老师引导,听同学分析……写,那更是少不了,训练写的内容不仅始终贯彻在说的过程中,课堂结束也通过了“探究·练习”题三的布置专门训练了写。至于说,下面我想重点谈一谈。
   说,应该说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因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而表达能力无外乎是说和写,因此,我也让说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在这堂课中,我是如此安排的:1、让学生说作者。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3、让一学生起来读字音,如果有读不正确的,其他学生起来纠正。4、回答老师提出的其他种种问题。5、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交流。6、小组代表交流发言。7、课堂教学结束前,梳理巩固,学生谈本堂课的收获。
  学生“说”的方式也有很多,独立完成式,小组讨论式,个人式,集体式等等。除了“听、说、读、写”的训练,我还非常注重学生之间合作能力的训练。这一代学生最大的弱点就是合作能力不够,而这绝不能等闲视之,往小处说将影响到个人的前途和未来,往大处说将影响到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出于这方面的考虑,课前我有意将班级学生基本上按座位前后左右四人分为一组,并推选出小组代表发言人。上课时设置很多问题让小组或同桌之间讨论,合作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很好地完成了本篇课文的学习任务。
  
  李少华,教师,现居江苏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