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想

作者:雷天祥




  一、教学设想
  
  1、“语文”一词,我认为实际上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合成词,它应该包括汉语和文学两个方面。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教给学生较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浓厚的文学情趣。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既然是例子,也就不能把它作为高考的唯一“宝典”。正因为如此,十多年前,广东和上海的高考就是单独命题。较长一段时间,“三南试卷”也成了高三老师耳熟能详的名词。因此,我准备通过《沁园春·长沙》和学生共同讨论,以求在祖国语言文字的海滩上拾得几片贝壳。
  2、这首词是毛泽东词中的精品,其艺术性和思想性自不待言。教这首词,我决定采用如下四步:一读初步感知;二读含英咀华;三读审美比较,四读升华创造。
  
  二、重点的确立
  
  古代不少文人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当然,写景只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有了景物的充分渲染和暗示,抒情方不致于突兀无根。因此,写景这件嫁衣裳得做得有型有款:或雕龙绘凤,细腻逼真,或粗线流动,大笔传神。而词作为一种短小的形式,显然以后者居多。细读上阕,我们不能不惊叹“遍”、“尽”、“透”这些副词用得巧妙,不能不赞赏“争”、“击”、“翔”、“竞”这些动词用得传神!
  不仅如此,我们还从这幅湘江秋景图中体会到了一种蓬勃豪迈的感情。写景至“万类霜天竞自由”,力度更强,境界更加雄浑。在这里,情景已经水乳交融。此时,我告诉学生:“情景交融”是我国古代诗歌常用的思维方法和艺术手段。
  综合上面两点,我建议学生选定学习词中精练的词语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步骤
  
  1、借用多媒体,完成初读感知。考虑到词最初是配乐演唱的,我制作了音画搭配的课件,让学生首先充分感受湘江秋景的美丽如画。然后和学生一齐放声朗读,直到渐入佳境。
  2、二读含英咀华
  这一步是初读感知的自然延伸。学生们可以自由地谈谈初读此词的感受,找出其中用得准确、精当、传神的词语,并谈谈好在什么地方。此时,我退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讨论。科代表主持课堂讨论。
  3、三读审美比较
  (1)比较精当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这是一个由此及彼的拓宽视野的过程。学生都谈了“遍”、“尽”、“染”、“透”、“争”、“击”、“翔”、“竞”等词的好处,我再提问:你们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还有哪些词语特别是动词用得好?
  此题没有固定答案,学生尽可以在记忆的长河里搜索。下边一些词语都是比较好的例子:
  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②山光物态弄春辉、③起舞弄清影
  ④云破月来花弄影,⑤红杏枝头春意闹
  甚至像朱自清先生《背景》中的“探身”、“微倾”、“攀”、“爬”都有可能被学生举到。这正是我所希望出现的局面。
  (2)、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
  引导学生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歌长河里采撷几朵浪花。如:
  a、“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融情于景,抒发了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
  b、再如“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驿外,断桥,凄风苦雨,不难想见丌在此处的梅花是何等寂寞!梅的处境让我们叹息,更让我们不平!
  
  雷天祥,教师,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