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唐诗宋词中的楼

作者:谢 琼




  翻开唐诗宋词选本,随处可见“楼”的身姿:或高峻,“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或雄奇,“层楼高峙,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或喧闹,“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或缠绵,“情如水,小楼熏被,春梦笙歌里”;或哀怨,“朱楼外,愁压空云欲坠,月痕犹照无寐”;或思念,“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据史书记载,我国早自先秦时期就筑有楼阁。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可见阿房宫气势之恢宏,可惜楚人一炬,后人无缘亲眼目睹。倒是报上登载一消息,于内蒙出土罕见西汉陶楼,据考古专家介绍,这种陶楼为戍边屯垦的中原人住宅,外观优美,实用性较强。至于此后的楼阁,或因军事目的而建,或因显示政绩而建,或因登高揽胜而建……总之,这实用主义的楼阁因为文人、思妇的登临而带上浪漫主义的抒情意味,成为他们情感的依托物与倾诉者。从远古《诗经》中“陟彼岵兮,瞻望父兮”到《楚辞》中“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到汉乐府中“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再到唐诗宋词中随处可见的“高楼”,文人思妇从登临高地到登临建于高地之上的楼阁,每上一步,愁绪便增十倍。难怪南宋词人吴文英说“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范仲淹更是直言相劝“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洒下相思红泪的岂独范仲淹一人,欧阳修笔下的闺中思妇无一不凝目远望,愁肠百结,红泪暗垂。《踏莎行》“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中深情的女子,《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中幽怨的少妇,倚楼远望,空闺独守的孤孑苦闷,青春将逝的忧伤惆怅,以及对冶游不归的荡子爱恨交并的感情,都凝聚为一双双盈盈泪眼,正望穿秋水,等待情人的归来。“泪眼倚楼频独语”,楼阁可有知否?“二十年重过南楼”,楼阁可有忆否?
  楼阁总是伤心物,只是登临者的伤心别有衷肠。唐朝诗人杜甫于垂暮之年,抱多病之躯,登楼怀远,写下著名诗篇《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值此朝廷“万方多难”之际,诗人抱病登楼,极目远眺:锦江带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如同古今世事一样变幻不定,令人难以猜测。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字里行间饱含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只是如今朝廷多难,西山寇盗猖獗,自己空有济世之心,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唯有登楼远望,自遣愁肠,如此而已。另一名篇《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更是直抒胸臆,将个人的孤寂飘零之苦,与国家战乱频繁之愁紧紧相连。诗人登临岳阳楼,眼望八百里洞庭,潇潇斑竹无语,寂寂秋叶无声,飘泊天涯之感、怀才不遇之叹、烈士暮年之心、国运衰微之忧……种种愁绪齐涌上心头。国不安宁,家不得生,一想到中落的国家、苦难的黎民,诗人怎不凭轩老泪横流?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流淌的还有诗人忧国忧民的赤胆忠心。
  南宋是一个让英雄悲哀的时代。朝廷苟且偷安,偏安于一隅。“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帝王把杭州当作汴州,照旧日日歌舞升平,夜夜欢饮达旦。英雄们空有报国之心,却无请缨之路,国恨家仇,唯有付之于高楼。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满怀伤感地唱道:“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词人登楼远望,只见夕阳残照,失意游子,耳闻断鸿声声哀鸣,山河破碎,朝廷却昏庸无能,无所作为。词人血脉贲张,胸中块垒难消,拍遍栏杆,却无人理会英雄的愁肠,可悲可叹。
  南宋灭亡之后,更有不少词人登临高楼,于极目远望故国之中寄寓自己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词人张炎在《八声甘州》中写道:“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被招北上写经的凄凉旧事,同返南方后重见故土的悲伤,近年不通音讯的苦衷,词人一气写来,字字含泪、句句带悲。故国之地已成他人乐土,词人老泪横流,愁肠难解,本想登楼望远,一醉方休,转念一想,登楼所见,怕只能是“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了。从登楼遣怀到害怕登楼,可见词人内心哀痛之至。词句中深沉的亡国之痛、飘零之感,读来让人肝肠寸断。
  往事已矣,昔日高峙的层楼,森耸的画阁,如今大多已成游览胜地。只是今日的登楼者在极目远眺之余,能够领会先贤们或喜或悲的古典情怀吗?高楼无语,默默地伫立,与线装古书中的唐诗宋词一起定格为一幅幅渺远的画面,浮现的每一位登楼者的眼前,凄美无比。
  
  谢琼,女,教师,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