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语文课改教学中的得与失

作者:蒋元彪




  经过近4年的新课程实践,笔者感到新课程为教师角色的转换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课改的课堂也焕发出生命活力,但是,在课改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一、去准备、去追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第一,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学素养,做一个高素质的教师。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就是当代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过去教师脑海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调的是标准答案,而现在的新课程强调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是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而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有开放性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当然这对于教师的挑战也是很严峻。
  不仅教材是开放的,教学方式也是开放的。比如教材中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而在这个空间里,教师该做什么呢?这是一道新的课题。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因此,现在的教学,老师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就课本教课本,应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面对这些变化,教师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的头脑,只有认真领会了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有新思路、新视角。为此,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应早列入教师的阅读计划。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书籍,也应成为教师案头的必备书籍。
  第二是博学多才,做一个知识型的主持人。
  追求理想的课堂,需要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氛围。教师应该把自己定位成“知识型主持人”。作为知识型主持人,教师当然要“备知识”,充分地占有多种资料,还要备“知识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知识不是孤立静态的知识,因为新课程标准已“不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要让学生有开阔的视野,这种辐射式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聚焦式教学。长期的发散性思维必然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也提高了语文课的品位,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是人们常说的话。可是新课标下这已经远远不够,教师需要有几桶水,甚至是活水,长流水。
  
  二、存在的问题
  
  第一、经济条件的限制。
  由于该地区经济不像内地与沿海那样发达,家庭经济水平还不是很高,而新的课程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合作,这些都必须在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提前做好预习工作的基础上,这势必要借助一定的工具,如电脑、工具书和一些其他相关的资料书籍等,而这一切,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这也造成新课改的一些理念在教学中实施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教师去解决,如此,教学又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一致,有背于新课改的精神。
  第二、学习时间的有限性。
  作为一个学生,每天都上6门课,再加上早晚自习有老师的所谓辅导,学生自己实际支配的时间就不多了,即使晚上有时间,也被家庭作业占据了,哪来的多余时间自我发展呢?而且现在教材中让学生上网查的资料很多,查的这些相关的知识的确对文章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作用,然而查这些资料是很费时的,如果有两门课的老师要求去查资料的话,会怎么样呢?那学生还有多少时间去完成其他的学习任务呢?
  第三、对教师的考核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能力,让学生能自己去发展学习。但是,人们都知道语文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一定的时间。但现在学校对老师的考核中,主要是考试成绩,面对这一形势,老师们为了自己的考核分,不得不进行传统的语文教学法,加强知识的强化记忆和训练,抛弃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顾及不上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作为学生的家长也是如此,他们向学校要的是孩子每次考试的成绩是否提高,而不是孩子语文能力的培养。另外,无意义的管理模式,导致教师疲于应付教学研究以外的工作,如将近4年的每月的课改反思。还有杂乱的教学要求,学校领导到外地学习取经回来后,将一些不切合本校实际的所谓经验强行实施,不仅没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反而弄得教师不知该怎么教学,忙得教师不亦晕乎。
  
  蒋元彪,教师,现居青海大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