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论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追求

作者:黄宏明




  从“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6号)”算起的话,“研究性学习”的提出与实践已近6年。6年后,“研究性学习”似乎已经淡出了一些人的视野——我们好像总免不了做事“一阵风”——不过,仍有许多学校、不少教育专家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和精力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与尝试,至今,虽仍存在着一些分歧,但也达成了不少共性的认识。他们充分地意识到,无论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还是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学习理念,“研究性学习”都是传统“接受性学习”的非对立很好的的互补。甚至,“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还远不止此,它已经具有了更为深沉的意义。本文拟从“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明确、特征把握、价值定位等三个方面来探讨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追求。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综合《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观点及多种论述,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和学科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这一表述包含有以下几层含义。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1、研究性学习是在学校教育和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2、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而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而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
  “从自然、社会、生活和学科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表明了研究性学习的起点和动力。研究性学习的起点是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对问题的发现。而渴求对所发现之问题的解决正是研究性学习进行下去的内在动力。
  “选择和确定专题”,表明了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程序。它包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提取信息。诚然,选择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同时也是一种研究。“确定”则是一种眼光,一种思考,一种智慧。
  “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表明了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目的。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有外在目的和内在目的两个层次。“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外在目的。而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探究作风,让学生学会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从而养成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学生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则是其内在目的。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确定研究内容、选择方法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因而它具有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五方面的特征。
  1、问题性。一方面,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起点、动力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又通过学习来生成新的问题,把学习过程看作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过程性。前文中,我们已经谈到了研究性学习的外在目的和内在目的。简言之,外在目的重结论,内在目的重过程。无庸置疑,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但是,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宝贵之处则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非直接接受现成结论,而必须经过自己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分析、综合等认识活动,与多种观点碰撞、论争、融合、提炼,从而培养起自己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3、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于是,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这就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4、综合性。研究性学习是从问题出发的,是调动、综合各科知识的活动,至少是调动和综合本学科前后知识的活动,而且常常要求学生去寻找、添加没有学习过的知识。于是淡化了知识分割,淡化了学科之间的界限,而追求知识的综合性、创新性和广博性。这就决定了研究性学习综合性的特征。
  5、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而研究性学习的问题,经常是自发地产生于学生中间,经常是生活化的,社会化的。再者,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和作为物质支持的学校,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三、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追求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向学生灌输和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实践与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构建学生的健全人格,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可从以下6个方面加以定位。
  1、保护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持续探究的兴趣。好奇心是人类固有的本性,是儿童的天性。孩子从一离开母体,就张着一双好奇的眼睛打量眼前陌生而新鲜的世界;学说话以后,总是“为什么”不离口。而传统“接受性学习”则是“去问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浇灭了学生的好奇心。研究性学习源于问题,这就顺应了人的天性,保护了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来自好奇心,是好奇心的自觉形态。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之一就是“保护或发展了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使它不因后天繁重的知识学习而丧失。这是学生乃至长大成人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所创新和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质”。
  2、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张扬学生怀疑、批判的精神。研究性学习是对知识的批判性考察,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因此,知识学习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但是,在此一过程中,学生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和说明,敢于对教师、对书本、对权威提出质问和怀疑,不盲从偏信,不墨守成规。于是,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真正确立起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适度地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敢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这就增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张扬了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增强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丰富学生学习的体验。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研究主题,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地提取信息、利用信息,从而培养起他们的信息意识,增强了他们主动收集、分析、判断、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时,研究性学习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于是,教师可以通过延长或深化学习过程,使之相对于简约化的课堂知识学习,能更加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的、充实的、探究的、完整的经历和体验。
  4、培养学生分享与合作的品质。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精神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但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养成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求证精神。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学生而言,重点并不在于获得多少重大的创新成果,更重要的在于养成他们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讲究证据的科学态度和求证精神,“这对于提高整个国民综合素养具有基础性意义”。
  6、“构建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校教育机制。”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接受性学习”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生成性。“与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不是由专家或教师事先设计规定的,而是在学习者与学习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自然生成的。这种生成性的特点,以及与此相关的时空的开放性、跨学科的综合性等,为学生的潜能开发提供了最大的可能。”“从社会学的微观角度看,学校教育需要构建一种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分层和流动机制”,“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其内涵的丰富性提供了多元评价的可能性,包括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和手段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淡化了学生个体间的横向比较,强化了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因而更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黄宏明,教师,现居云南蒙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