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复归

作者:徐海华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已经走过百年历程,它曾造就了一代代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从而促进了中国现代科技文化的进步和繁荣。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人们意识到以前的语文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偏离了语文教育的本质,其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讨论语文教学中人格的复归就显得十分必要。
  1.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人格教育就是指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包括促进与意识倾向相联系的气质、性格、爱好、品德、操行、观点、态度等人格因素健康发展的各方面教育,是教育目标之一。
  在语文教育中实施人格教育首先是顺应现代教育潮流的需要。培养健康人格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主题。我国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明确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建立了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发展观。这种学生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包括:学生的发展是指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其智力的片面发展,是指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体学生同一个“模式”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在学校的当前发展。
  其次,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规定了人格教育应成为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新大纲特别强调“语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方面所承担的任务”,提出要“注重道德修养、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培养”,要“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大纲”明确提出了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上应承担的责任。
  2.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策略
  语文教学中为实现人格教育的目标,在教学时应采取一些基本策略。
  (1)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则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老师。在这种师生关系下,学生的个性受到压制,对培养健全人格极其有害。在新的时代、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主张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其中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体验、见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教师还要善于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每一位学生在融洽、有利于交往的心理氛围中无拘无束地学习。只有在这样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2)选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了传统的“五环节”(组织教学一一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以教师传授课本知识为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极其压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摈弃这些旧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选用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如钱梦龙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模式,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六步法”,宁鸿彬的“熟读——质疑——解疑——总结——运用”模式等,逐渐让学生真正成为思维的主体、情感体验的主体、思想的主体。总而言之,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手段培养学生个性,培养健全人格
  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进入情绪体验状态。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材料的内容有两个基本要素,即思维与情感。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情感:首先,教师应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面部表情丰富生动,体态语言具有表演的感染功能,这样能使学生较快进入体验状态。其次,教师要善于巧设情境,营造氛围。一段精心设计的导入语,一个能激发学生真切感情的设问,一段充满感情的朗读,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情绪渲染的作用。再有,教师应善于运用电教手段和多媒体技术,加强教学的直观效果,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情感。
  (4)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表达真情实感
  语文学习中的文章、文学作品是多元的,而作为接受主体的学生,由于性格不同、情趣爱好不同、能力有差异,解阅作品的方式、审美体验也必然是不尽相同的。所以要提倡多元化,允许学生有独特的感受,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同时不管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教师都应引导学生表达实感、抒发真情。北师大王富仁教授说:“只有真实的表达才有健全的人格。”在应试考试的压力下,如果教师为了应试而一味地讲所谓的作文技法,任凭学生作文中空话、套话、谎话泛滥,必将使学生的人格失范。因此特级教师于漪近日也呼吁:“作文教学中要摒弃单纯讲求技术、急功近利等做法,要鼓励学生抒发真情实感,让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可见让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基本保证。
  
  徐海华,教师,现居浙江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