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调适对策

作者:魏 蕾




  魏 蕾人的生理差异和智能的高下以及客观社会不同层面的影响,形成了人的不同心态和心理特点,用“千奇百怪”和“无所不包”来形容毫不为过。但总体来说可分为两类:一是外倾型,二是内倾型。一个人表现在一类型的某一形式中,其意识在其性格心理中起着主导作用,就被称之为外向型心理或内向型心理。我们研究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及其调适对策的时候,必须从这一点出发,才能把握其本质,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生一般处在16~18岁年龄段,是青年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初级阶段。其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有其共性,更有其个性。
  笔者这里着重要探讨的是学生个性的心理特点中的内倾心理特点及其调适对策。内倾型的学生喜欢探究和分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内向、孤僻、过分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在别人看来他可能显得冷漠、寡言、不喜欢社交,特别喜欢安静和独处。这样的学生大部分能奋发有为,不为外界所左右,较快地走向成功之路。但不在少数的人有两种趋势,或者叫做有两种心理障碍,一是容易盲目骄傲(优越感太甚),二是妄自菲薄(自卑感太浓)。有这两种心理障碍的人,若不注意自我调整,或不加以正确引导,都有可能走向极端,特别是在个人愿望和客观效果背道而驰的时候,甚至会走向不归之路。此类的事情我们都有可能亲眼目睹过或经历过,教训是深刻的,甚至是血淋淋的。
  上面所说的两种心理障碍虽属少数,但它们如同无形的杀手,危及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有相当普遍的社会意义,必须追根溯源,找出症结所在,做出标本兼治的正确对策。
  这两种心理障碍的表象虽不同,但其本质是一样,都是“以我为中心”,过于看重自己的利害得失,过分看重自己在自己活动的层面和范围上所处的地位,而产生“骄傲”或“自卑”。究其形成这种心理特征的外在原因就是他们的“生存环境”,在幼稚、尚不明事理的时候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客观存在决定了他们最初的意识。现在社会的家庭结构是独生子女多,被祖辈、父辈两代人“宠爱有加”,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家境无论好坏都能视为“小皇帝”、“小公主”倍加呵护,有时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教育从小养成了“惟我独尊”的娇生惯养的习气。家境好的、资质强的就分化成“骄傲型”、“优越感太甚”的一类学生;家境差、资质不强的(其中相当部分是单亲)分化成“自卑型”、“悲剧色彩太浓”的学生。前一类学生由于长期处在“优先”、“优越”的地位和条件下,可能会因为一、两次的失败或挫折,就“无地自容”或“一蹶不振”,特别是经过自己一定努力,仍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愿望时,就会走上自毁的道路。后类学生由于基础差,长期处在劣势地位,企图经过自己努力,甚至是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仍无起色,总认为别人对自己看不起,就会“放弃努力”甚至“破罐子破摔”,厌学,弃学,最后辍学。
  针对上述两种心理障碍的特点及其内在和外在的原因,笔者认为其相应的调适对策为:
  首先,要把握总体原则。更新观念,适应时代,建立平等的、相互支持、彼此信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一种充满“温情”、“亲情”和“友情”的关系;关注心理,维护健康,反对空洞说教,加强情感投入,采用攻心为上的策略;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出发,总结“成功”、“失败”的规律,进行“挫折”教育;充分肯定优点,恰当的指出“缺点”,正确地运用“激励”教育;从认识自己和他人入手,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善待他人,给他们广泛地架起“友谊的桥梁”,以加强同龄人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建立稳固的集体教育阵地。
  其次,工作中要进行具体的、细致而实际的教育。在这里要着重提示的就是师生亲密无间的关系是主体,“情感投入,攻心为上”及“集体教育的相互作用”是其两翼。很明显教师的作为是解决“心理障碍”的关键。教师要有“爱生如子”的爱心,才能有效地发挥情感激励作用。只有情,才能产生对目标的认同,只有情,才能便道通达。情是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的纽带。“动之以情”就是一门深奥的“攻心”艺术。要象陶行知那样,“爱满天下”,对学生施以爱心。教师对学生要尽量做到:
  诚挚的尊重——扬长避短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平等待人以尊重学生的人格,虚心纳下以尊重学生的成果和点滴进步。
  坦诚的信任——知人善任,用则不疑,放手锻炼,相信学生遇到难题能克服,遇到错误能改正,遇到小的分歧能求同。
  热情的关心——思想上关心其进步,学业上帮助其提高,生活上给予温暖,失误时给予抚慰,让学生永葆前进的动力。
  切实的支持——既设置奋斗目标,又提供通向目标的阶梯,对合理的要求尽力予以满足,对合理的建议诚心予以采纳。
  无声的感化——师生的矛盾,误解,隔阂常有之,如处理不当,会使矛盾恶化,因此,教师要有宽阔的胸怀,能忍辱负重,以德报怨,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境界。
  融洽的交往——学校和班级恰似一个大家庭,要创设一个良好教育教学环境,让师生平易相处,心心相应。既有教与学的严肃、紧张,又有师生相处的快乐和情趣。在融洽的心理氛围中,心灵得以开启,智慧得以升华,潜能得以激发。
  总之,只有教师的情感投入,才能融洽师生关系,才能拿到解决问题的钥匙,才能事半功倍地完成调适问题心理的预定目标。
  
  魏蕾,教师,现居湖北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