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初中语文教学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作者:黄晔蕾
一、课前巧妙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可见,精巧的设问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根据文学作品或课本中那些蕴含着利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因素,组织学生开展“解疑献计”的探究活动。如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时,我以巧算24导入,给学生一组数据:2、3、4、6,让他们计算24,看怎么算?学生通过出主意、想办法,提出了许多的意见,并由此得出结论:计算方法不止一种。然后我让学生多想一步,客观世界中这种现象多吗?看来生活中事物的标准答案不止一个,正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说,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巧妙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及时开放课堂,营造良好的探究环境。
如果上课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教师忙于找题,学生忙于记笔记,教师忙于灌输,学生忙于接受,哪有时间开发智力?因此,教师要少一点支配的时间,让学生多一点自己的时间。而且,课文中有些内容只是一笔带过,如能通过想象将其拓展,结合课文已有的内容去想象其略写或省写部分,往往有助于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学习《孔乙己》一文,上完课文,我便留些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孔乙己到底是怎么死的?”经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说是偷书给打死的;有的说要饭落水而死;有的说和小孩抢吃的,被大人揍了一顿而死;更有人说,一天,孔乙己饿极了,出来找吃的,好不容易找到一点剩饭,正狼吞虎咽之时,却被狗抢,结果发生了争食大战,孔乙己又饿又累又伤,终于贫困交加死在了破庙里……在良好的探究环境中,他们大胆思考,讲得绘声绘色,不断闪现自己的灵感,还从他人的新思维中得到启迪。由此可知,学生的思维是无比开阔的,任何一个孩子都有他的奇思妙想,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们创设思维的空间。
三、启发多元思考,引爆主动探究的火花。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别人去发现真理。”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性阅读,在学生初步感知文章文义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见仁见智”地从文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番特殊感受。接着,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蕴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让他们每个人在教师创设的气氛中独自去寻觅其中的奥秘,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再想象的空间。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把“我”的父母理解为为了金钱而六亲不认的势利小人是否过于粗率?“我”不谙世事的艰难,对有血缘之亲的于勒同情可以理解,但“我”的父母,他们一次次饱受于勒带来的痛,对他如避瘟神是否也可以理解呢?学生对此进行讨论,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热烈,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也在讨论中得以把握。
四、活动丰富多样,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
古文教学,如果单靠教师机械地讲解,学生也只能被动地了解,而不会知其“所以然”。所以,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采取了这样几个步骤:活动一:文字游戏。在课文各段落,选列关键词,以联绵顶真形式,组建既有趣味又能贯串段落文意的文字;活动二:抒情入画。让每人各画一张承天寺夜游图,并根据各人所持创意不同的图画,在课文中找寻最恰当的词句,题写于画面上,然后共同欣赏比较,鉴赏画题是否相符,观摩切磋;活动三:双簧做秀。将课文内容改写成幽默、趣味、口语化的文字由一学生在幕后读白,而另一学生在幕前依照读白内容情节,表演动作。学生兴趣盎然,既动手又动脑,一举两得,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五、充分拓展思维,留下足够的探究空间。
托尔斯泰说过:“教育的惟一规范就是自由。”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某一问题或知识点出发,进行无拘无束地创造想象(切记拒绝“胡说八道”)。如在教学《七颗钻石》一文时,我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熊星座”,将学生带进了无边无际的神秘的宇宙中,又结合神州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的事实,充分开放课堂,让学生们各展所长,用自己最拿手的“绝活”来展示对宇宙的理解。结果,他们分别用语言、图画、续问等形式呈现出大熊星座在其头脑中的形象,并且在课后,学生们做到了多想一步,积极查找资料,利用图书、电视、互联网等多种渠道,了解了更多的宇宙奥秘。
黄晔蕾,中学教师,现居江苏张家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