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在阅读教学中推进情感体验

作者:徐琦瑶




  格式塔美理论认为,审美愉悦是由于作家输入而储存在作品中的情感力的形势发生异质同构感应的结果。审美愉悦在阅读中即表现为阅读愉悦。阅读愉悦的基本形式是情感体验。只有当阅读的主体“披文入情”,敞开情怀,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自己从一个与客体有关系的主体转移到其自身上被把握,摆脱了任何客观现实的同一个主体”,才能进入作品的情感世界,得到阅读的愉悦。
  为了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更生动地与文本进行情感对话,更深入地完成情感体验,在不断丰富教师自身的情趣、情感和情理的前提下,我们不妨多从文本中捕捉鲜亮的情感激点,激开学生的情怀,舞出他们的激情。
  
  一、探骊得珠 抓住人物情感的焦点
  
  尽管并非所有作品的亮点都限于人物情感,但有时我们在解读的过程中若暂先避开亮点,大力挖掘文中的情感资源,透视情感焦点,可能还会创出另一片天地。《触龙说赵太后》一文的亮点是触龙纵横捭阖的游说艺术。然我们在欣赏中可以发现,当时赵太后陷于“爱其子”与“以长安君为质”的痛苦抉择中,并已被母爱蒙蔽了理智的双眼,而触龙正是在耐心帮助这位情深而不能自已的母亲化解理智与感情的矛盾。触龙所做的便是如何让太后把这两点矛盾地统一起来,统一的落脚点即“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他具体分两步走:如何引出这个关键,如何让对方接受这个关键。如果在阅读中把重心放在这一点的引导上,那么学生内心就可能多了一种沉甸甸的感觉,为那拳拳的爱子之心,也为那热诚的赤胆忠心。在进行这一情感体验的同时,触龙的游说艺术也就自然能被我们满怀敬意地推崇和学习。
  
  二、烘云托月 抓住人物情感的背景
  
  于漪老师曾言:“所选择的事物须和自己的心灵有沟通之处,外物与内情碰撞,才可能闪现火花。”当作品中人物情感世界离我们有一定距离的时候,以人物情感的背景作为产生情感共鸣的碰撞点,也不失为一种推进情感体验的方法。
  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表达的悲悼之情我们并不陌生,但由于文体和阅读视角的限制,想真正“披文入情”还有一定难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情感背景之“特别”,探究其“特别”之处,融入到“特别”之情中,体验出“特别”之感来。
  1、特别的家世:韩愈“少孤”,“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2、特别的关系:他和十二郎,名为叔侄,情同手足,“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甚深。
  3、特别的心境:作者多年来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历尽宦海沉浮,身心已是疲倦至极,悲苦难言。
  4、特别的情境:(1)“少者殁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白发人送黑发人)(2)“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不能确知死因)(3)“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不能确知死期)(4)“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未能抚尸而哭)
  正由于诸般之因,作者才“万念俱灰”,深感“哀莫大于心死”,“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三、推本溯源 抓住人物情感的源头
  
  事出有因,情因源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中主人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向怒吼的长江倾尽一生悉藏,喊出满腔悲愤。这种情感非常强烈,阅读时要进入情境充分体验看似不难,但若求完美则需从人物情感的源头出发。
  杜十娘最终恨的并非只是世人“破人姻缘”,“惑于浮议”,悲的也并非只是自己一腔真情而“中道见弃”,因为究其爱恨情仇的起源乃是百宝箱与爱情的玩笑。她一方面蔑视金钱,追求独立的人格与纯洁的爱情,另一方面又使自己的人格理想紧紧依附于金钱,以为通过百宝箱可以“润色郎君之装,归见父母,或怜妾有心,收佐中馈”,从而实现自己毕生夙愿。在她真正认识到了这个玩笑以后,又开始恨自己竟错得如此可笑,悲世人总是无法跳出金钱的魔圈。于是,纵身一跳,香消玉殒,爱断情了。
  如此一来,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故事的悲剧意蕴和人物的爱恨情伤,从而使自己完全融入到人物当中。
  
  四、拨云见雾 抓住人物情感的外套
  
  刻画人物心理西方小说往往用静态的分析方法,写得细腻深刻,淋漓尽致,似一块彩锦在你面前哗地抖开,任你肆意欣赏;而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则相对比较简洁,含蓄,作家似乎喜欢为人物跃动的情感披上一件朦胧的纱衣。
  《边城》在教材中的节选部分重在体现翠翠心中的爱情变化过程,如果学生事先没有读过原著,就很难理解选文首节中翠翠内心那隐隐的爱情。而这件情感的纱衣就是翠翠那看似与爱情无关的“胡思乱想”,无理取闹。我们可以就此层层引导:
  翠翠“想”的是爷爷离开了她,翠翠“闹”的是爷爷没有随时给上一份呵护和关爱,其实爷爷和他的爱一直就在她的身边。然而,“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看来,爷爷的爱已经无法满足此时翠翠的情感需求了。此时的翠翠“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潜意识里已产生了对爱情的向往,“但不成”,隐隐的爱情终究无法热烈勃发,而情爱幼芽的萌发却使她的心灵躁动不安,感到“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翠翠涩涩而幽幽的醉翁之意,就这样带着诱人的酒香经由“文字魔术大师”沈从文先生之手一点一点地飘散出来。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感情的血液在畅流”。那么,在阅读的灵魂的对话中,又何尝不需要感情的琴弦来拨奏呢?让我们以酽酽真情唤起学生对人的生命和生活的尊重,丰富他们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世界,从而使学生真正沐浴在这片人文的春辉之中。
  
  徐琦瑶,教师,现居浙江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