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优化阅读教学 培养创新思维
作者:高 萍
(一) 鼓励质疑,激发创造
“学问学问,要学要问”。自古人们就把学习称为学问。在阅读课上,学生能提出疑问,老师就会引着他们进一步理解课文,若不断质疑,问题就会引导学生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彼岸。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提问题的人,往往是积极思考、富有创造力的人。读有所疑,方能读有所思;读有所思,方能读有所得。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质疑,敢于向教材、教师挑战,标新立异,而且还要善于抓住课文中那些富有创意的地方对学生进行积极思维训练,变单一定向的僵化思维为逆向或多向的活跃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观察、认识事物,创造性地发现、想象事物的未知领域,想象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趋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发展个性,拓展思维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必须以学生原有的素质的基础为基点,保护、发挥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释放、张扬个性,尊重学生的创见,使学生在阅读中将注意的中心由作者、文本转移到自身,超越文本,建构新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大力提倡个性化阅读,即引导学生遵循基本的阅读方法,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允许他们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有或浅或深、或寡或多的感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实现认知教学、智能训练和人格教育三位一体的阅读功能。一旦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提升,思维得到拓展,就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和“冲击波”。
(三)倡导自主,培养兴趣
自主阅读意味着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名组织者和辅导者,应创设一种让学生自由翱翔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能自觉去阅读、识记、品味、感悟,从而把握一篇篇文质兼美的阅读作品的真正意蕴和表现方法,体会作者的审美倾向和思想感情,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进而使学生养成主动积极、科学严谨、不屈不挠的态度和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如我在教学《变色龙》一课中,学生自编自导,在课堂上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课本剧,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很有戏剧色彩。课堂上各学习小组踊跃登台表演,准备了各种各样的道具,给人物增加了很多个性化的语言,表演惟妙惟肖。在准备的过程中,他们充分自学了课文内容。这样的学习过程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而且自学后的效果往往比教师讲的要好许多倍。在这种开放自主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教师阅读课上的旁观者,而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他们自主的阅读,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加深了理解和感悟,体验创造的快乐、实现成功的喜悦。
(四)注重人文,以人为本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了我们常说的社会性、思想性、情感性等含义。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领悟到汉语言所包含的民族思想感情、历史文化。从而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学习蕴含丰富民族文化底蕴的母语,这一过程也是学生不断成长、社会化的过程,他们的情感态度、气质性格、思想修养、心理品质等都应该在这一过程熏陶渐染,潜移默化。这些都应属于语文教育人文性的范畴。在语文课上,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语言知识、技巧、技能,更能进行真的探索、美的追求、善的向往,为人性的自由全面发展开拓提供无限的可能性。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说到底,语言学本质上是一门人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完全可以站在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新教材改革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强调语文教育所具有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通过经典文学作品了解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教材蕴含的人文因素,利于加强语文阅读的人文性。如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高尚人格的榜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的炽烈坚贞……古往今来伟大人格的典范,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使他们感动、敬仰,在潜移默化之中完善自我,努力塑造自己的人格。
高萍,教师,现居山东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