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的方法

作者:熊彦平




  在语文这个思想性很强的人文学科的教学中,“情感”应占有什么样的位置,发挥怎样它的作用呢?教育理论和实践有力地证明了它的巨大作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课堂上要努力创设情感交流的氛围,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协调和共鸣,以期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师如何去调动学生的情感呢?
  首先,注重开局,经情入课。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热爱自己所授的专业,慎重对待每一节课,尤其要讲究上课的开始,应当做到:未进教室,先入角色;登上讲台,满面春风;环视全班,双目含情。开口数语,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稳定他们的情绪。这一举一动,引导着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作为教师当然要仪容整洁,举止端庄,自然洒脱。同时还要语言精练、得体、饱含感情。因为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精髓就是以情感人。人们常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不妨说:“动学生心者,又何尝少得了教师的情感。”
  上海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提倡情境教学,她在教学中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创造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她采用多种手段,如听录音、配乐朗诵、口头描述等引导学生眼看文字,耳听音响,口述佳景,心游四方。让学生进入文中的意境,赏心悦目,受到感染。如听于漪老师讲授杨朔的《茶花赋》时,就使人仿佛置身于南国的花海之中,花师谱之仁先生似乎就站在你面前,叫你触手可及。
  教育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应是协调的双边的活动。教与学不可避免地贯穿着知、情、意、行的交互作用,而愉快、有兴趣、信心十足的情感,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催化剂。情,可以感染人、触动人、激发人、调节人。情,可以促使学生的情随境迁,忧乐与共。情,可以使师生在和谐的共鸣中,实现最佳的信息交流。
  上课开局就如此好,高潮自然是不会差的。
  其次,感情丰富,表达适度。
  近几年语文教材,不管是中学还是中专,大多是情文并茂的佳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需要,挖掘这些因素并适度加以表达。一般来说,教师亲切的目光、慈祥的微笑,都可以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使教与学配合默契。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用多种手法表达情感。如,纯正圆润的发音,抑扬动听的语调,优美得当的体态语等。有一点很重要,这就是面部表情的发挥。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的研究表明,信息传达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也是有力的证明。观摩一些著名特级教师的上课,总使人感到他们表情的丰富性。他们或欢乐、或悲戚、或崇敬、或憎恶,无不恰到好处。因此,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发挥面部表情的作用、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我在教学实践中,如遇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或基本正确)时,就和颜悦色肯定,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兴趣;学生答错或答不上来,绝不讽刺挖苦,也不面露不快之色,而是寻找出错的原因,给与善意的提示。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只有把握好传达情感的方式和尺度,才能拨动学生的情感。
  第三,深入学生,培养感情。
  这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也是语文教师必练的“诗”外功夫。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学的过程,不止是课堂内的50分钟。教师平时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增进师生感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准备和必要补充。全国优秀班主任魏书生老师,利用第二课堂、家访等途径,充分了解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在各种课外活动中,学生不仅轻松愉快地学到了课内学不到的东西,而且师生相处融洽。这样,显然为成功的教书育人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我在担任班主任和教语文课期间,课外乐于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热爱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比如,对于新学生,设法尽快熟悉他们的姓名,上课时及早喊出他们的名字来提问。每当这个时候,学生往往非常惊喜,之后又由惊喜转化为兴奋和自信,学习劲头也就增倍了。因为学生觉得“老师心中有我”,“老师,很关心我”。这样就会下决心:“好好学习吧,不要辜负了老师的期望。”
  当然,提倡调动学生的积极情趣,并不等于说教师要对学生搞小姐式的“微笑服务”,方式方法要因人而异,要因课而别,因境而殊。要克服不当情感带来的负面效应。著名特级教师蔡芸芝老师自然是一位美丽、温柔、满怀爱心的良师,但对于调皮淘气的学生,不也是有“提起教鞭”,假装生气的时候吗?
  总而言之,教与学的主题是人,积极的感情是联系教学主体的纽带,是教和谐运作的润化剂,是调节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求知思考的调节剂和催化剂化要当好语文教师,就必须深入挖掘其中的奥秘,把握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要像优秀的小提琴手那样,巧拨琴弦,用心换心,以情激情,演奏出语文素质教学的动人乐章。
  
  熊彦平,女,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