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反思

作者:张银萍




  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因为就中国的现状而言,学校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学生活动的大多数时间是在课堂里。所以如何在课堂教学上落实课程改革,应该是我们重视的课题。在课程改革初期,我们在课堂上推出了一些课改研究课,但总觉得与课改精神相去甚远,反思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必须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必须解决语文教师的自我角色定位问题
  语文教师是一个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方法的引导者、疑难问题解决的帮助者。因为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有不同之处,学生对文本的体会感悟与学生的成长环境、个人经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有很大的关系,不是老师教给一个公式或一个套路就可以的,也不是老师的个人体验感悟或他人的体验感悟所能代替的。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懂得如何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和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再多提供给学生几种思考问题的角度,在逐步引导的过程中使学生看问题的视野更有广度更有深度。
  教学庄子的《秋水》一课时,我讲到“秋水时至,百川归海”时说“秋水按照季节来到”,一生咕哝着和另一生交耳,一边用迷惑的眼神看着我,我停顿示意他可以说出疑惑。他说:不是春夏才有洪水的吗?为什么庄子说“秋水时至”呢?我一愣,备课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应该与地理知识有一定的关系,我一下子确实说不清楚。“下课我们一起去问地理老师,相信他能帮助我们更准确、更科学地了解这个问题。”下课后我和这两个学生一块向地理老师请教,再把知识制作成幻灯片放映给全班学生,一个人的疑虑成了全班的学习资源。我不掩饰自己的不足,我乐意与学生共同探究寻找答案。这样我不仅赢得了学生更多的尊重——对真实的尊重,最重要的是赢得了学生更多的信任——能共同解决问题的信任。
  第二、要有张弛有尺度、行止有常规的课堂管理
  课堂教学的特质之一是学生高度参与语文学习和应用的活动,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时间,让学习充满快乐。比如采用四人一小组交互协作式教法和引导学生质疑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因为每个人都有了阐述自己想法的机会而开心,也显得更有自信;课堂有时又是出奇的宁静,但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不停地闪烁,因为他们知道老师在乎他们每一个人思考的过程,而不是思考的结果。
  如果讲授的内容需要全班同学注意才能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话,就要让学生保持安静,集中注意力。如果他们是在完成布置的任务,即使大声说话,也不要介意。一碰到重要的知识点,既需要他们保持安静,也要让他们重复讲授的内容或回答问题,或者是评述同学的回答,以确保他们理解了。
  第三、必须切实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亦即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设计与实施不能停留在一些抽象的目标上,而应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学生发展阶段和现有水平可以接受的、实际上可以运作的课程,以回应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注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需要学习什么内容、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学生有被关注的需要、被认同的需要、被理解的需要、被帮助的需要。
  我备课时常常会考虑到学生以前所学内容、学习能力和学习表现,也会兼顾到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困难,进而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比如,在设计练习时,我既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更多的时候是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设计,有的放矢。
  第四、让课程设计和实施充满生机与活力
  课程设计是一个互动过程,它既是自上而下的以目标为导向的活动创造与生成的过程,又是自下而上的选择与目标相匹配的活动与资源的过程。教师的课程设计基本上是遵照指定的教科书来设计教学活动,其中融入一些自己的领悟与创意,对每一节课都要精心思考并制定教案。
  优化课程的设计还可以通过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力来得以实现。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应为学生的审美鉴赏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为其个性的课程体验铺设多种路向,从而点燃学生创意阅读,创意听说和创意写作的激情。
  在教授杜甫的《兵车行》一课时,我摒弃了以往字字句句落实的教学方式,设置了三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学生自己对照注解了解文章,为下一环节对老师的朗读进行点评作准备,要给老师做裁判,学生有兴趣,有积极性;第二环节,我分别用不同的语气朗读,请学生评价并用文本依据说明评价的理由,他们是裁判,只要言之成理又有何妨?学生非常活跃,在学生们的不断分析指正下,我第三遍的朗读赢得全班的掌声,同时作品的主旨也准确地把握住了;第三个环节,请学生们根据诗歌,结合所读过的描写战争场景的文学作品,或所看过的战争场景的电影电视画面,对课文进行改写,这既是对课文要义的进一步巩固,又给了学生个性化的课程体验和创造的内驱力。
  
  张银萍,教师,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