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精彩的课前五分钟
作者:陈艳艳
1、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课前五分钟,是一扇看室外的窗棂,它让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都进入学生的视野,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博览群书、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归纳、加工、表达能力。在此,学生对公共场合不讲公德的行为慷慨激昂;对世界风云描绘得如痴如醉。真、假、美、丑在这里披露,荣辱兴衰最早在这里发布,它不仅成了“焦点访谈”,也成了“环球五分钟”。学生利用课间和周末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收集新闻焦点,从大事到小事,从校园到世界,无不凝聚着每位学生的一片赤诚之心,学生在此所听到的不仅是一条新闻,还是成熟的思想。
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伟大。”(爱因斯坦)我们通过课前五分钟鼓励同学们发现文中有误之处,深层次地去研究课文,促使他们用心、用脑子读书,而不是仅仅用口“念”书。结果不少同学找出文中病句,指出文言注释不准确之处。对于某些文学作品,同学们对主题的理解是有差异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试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进行思考,“各以其情而自得”。这种钻研、琢磨、领悟的精神,无疑是学习语文的一个良好习惯,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处处留心皆学问”的真理,真正成为提高语文能力的核动力。
3.笑一笑,十年少
寓庄于谐,寓教于乐。学生主持的形式一般轻松活泼,安排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如“星星点歌台”,让爱好歌唱的学生一展歌喉;“开心辞典”,让同学们在笑声中学到知识,在学完课文之后,课本剧表演、课文片段表演;看到社会现象,真实的演绎:或诙谐幽默的小品、或自由轻松的双簧……学生讲故事说笑话,不拘一格,在开心娱乐的同时更从幽默大师那里体会到成语的妙用,从耐人寻味的歇后语、谚语、格言、名句中领略了中国文字的精彩,学生的精彩表演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大家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了说话能力,丰富了写作素材。
4.共赏中外经典美文
好的作品生命力最强,那些短小精悍的佳作,更是师生喜闻乐见的精品。于是,经典时文,甚至获奖流行歌词都成了同学们争相朗读的材料。同学们自选其最喜爱的作品来品评,或指出文章的优缺点、或评评文章的写作特色,或品品文章的意境与韵味……说出自己喜欢的道理,真诚的感情流露于朴素的语言之中,从而促进了学生的互相交流,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促进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
5.让我轻轻地告诉你
周记,它是学生心灵的展示,品格的显现,喜怒哀乐的披露。学生的大作将在这里找到第一批读者和听众。这里有发自内心的呼唤,这里有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这里有团结互爱的写照,这里是学生生活、学生心理的浓缩。在这里,讲台成了交心台,学生的心声拓宽了校园生活的话题。
6.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课前五分钟的内容是开放自由的,有些学生约定俗成,根据学习内容兴趣爱好等,将名人名言、成语故事、谚语、歇后语、古今中外优秀诗文容入短短的五分钟。学生为了这课前五分钟,可作了不少准备,看课外书,看电视,背诵、积累、演练……积少成多,聚沙成塔,长期以往,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语言、片段,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陶冶了学生的文学修养,也奠基了学生的写作基础。
课前五分钟的训练形式远不止这些,只要我们认真探索,不断创新,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原则,一定会发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形式。通过课前五分钟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在创新中思维,在思维中创新,摆正了学习过程中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培养了创新的意识、习惯、方法,我们教师在活动中是配角,是指导者,是听众,充其量是导演。总之,我们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指导实践,使学生在活动中健康心理,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提高能力。
陈艳艳,教师,现居湖北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