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主动探究

作者:包玉美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和探究。教,是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是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条件和归宿的。把和谐的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本质体现。那么,如何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来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呢?
  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创造机会,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
  这种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被动与无知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主动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角色要从“独唱”变为“伴唱”,从传播知识、信息变为帮助学生选择信息,追求、组织和管理知识,更多地是引导学生而不是改造学生。教师与学生一起走进文本,共同感受人物内心世界。
  如教学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七颗钻石》时,积极引导学生改动本文的结尾:“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过路人。”假如这过路人一不小心将水罐掉在了地上,没有从水罐中跳出七颗钻石,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学生的兴趣倍增,思维被激活,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有个学生给出了这样的结尾:一股清泉从罐中汩汩而出,在他们的面前出现了一道河流,一片汪洋,于是旱情去除了;天地万物又恢复了生机,小姑娘妈妈的病也奇迹般地好了。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多么美好的愿望!这样的课堂给师生都带来一种放飞想象的满足。像这样,师生关系互动,情感融洽,气氛和谐,才会释放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唤起创造、探究的欲望,学生才有机会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大胆发表自己的感受、意见,甚至会出现“创新”的火花。
  创设和谐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外在的动与内在的动高度和谐、融洽,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创造条件,从教师“独白”走向师生“对话”。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师生不断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真谛,不断激活生命、确证生命、丰富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与价值的过程。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只是知识传递的关系,而是有着共同话题的对话关系。在对话过程中,师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通过心灵的沟通、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课堂应成为气象万千、充满生机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应是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创意生成的智慧沃土。一切对话都以问题形式出现,创设和谐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学习需求的有效方法。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动力,从而使学生进入“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如教学《核舟记》可设计问题:认真研读课文,四人一小组表演核舟中人物;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可设计问题:认真研读课文,自己制作纪念碑模型,然后根据模型复述课文有关内容等。这样的问题设计,学生的探究学习需要萌发了,主动学习的欲望被调动起来了,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真正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了。这样的课堂,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予以和谐的教学评价,产生激励效应,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提供动力源泉和动力保障,实现课堂教学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
  学生学习只有自身的情感体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才可能成功。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激励性评价,不仅要评对知识的理解与否,更要评出自信,让学生体验成功,产生激励效应,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开放的课堂需要开放的宽松的和谐的氛围,这种氛围是十分需要学生足够的自信心为基础的。这信心当然来自教师的和谐有效的评价。例如,在学习课文《向沙漠进军》时,为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可启发学生根据自己从地理、历史、政治以及报章杂志、课外读物等了解到的信息,以“假如你是总指挥”为题,设计对沙漠进行综合整治的途径和方法。学生兴趣倍增,纷纷动脑筋想办法。经过热烈的讨论和教师对学生的及时有效的和谐评价,学生想出了好多方法:南水北调、培植防护林、培植草皮、利用地下水、建造沙漠航空母舰固沙(天才构想)、飞机洒水让植物草皮尽快成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兴趣只有在他们心灵与生活实际、开放社会碰撞出火花时才能得到最佳的开发。
  教师怎样做好及时的评价呢?一是分解评价,以一颗包容之心,去发现学生对话中的亮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二要做到因人而宜,要尊重学生自我选择,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答案。三是引导学生进行和谐的相互评价、自我评价,使评价成为鼓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催化剂。通过和谐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让学生心里产生一种真正的、高层次的愉悦,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
  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和谐的课堂教学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对学习探究的自觉的、主动的、自我追求的基础上,要让课堂教学成为焕发学生生命力的场所,成为自由对话的舞台,成为开放型的富有张力的和谐小社会。
  
  包玉美,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