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语文课堂必须强化三个突出
作者:陆世定 王丽萍
一、突出指导性。自主也好,合作也好,若是没有教师的指导,就不能算是好的语文课。究其原因,主要有三:(1)差异性。虽说我们强调师生平等,但千万不要忘了,这是从人格上说的,强调的是人格平等。事实上,师生之间的学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应该说,无特殊情况,教师总体上是超过学生的,特别是在任教学科方面。因此教师有能力、有义务指导学生。没有教师指导的语文课,不是真正的语文课。(2)主体性。如今盛提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给人的感觉似乎教师是客体,不是主人。其实,这是从学的角度来讲的。如果从教的角度看,教师也是主体,也是主人。既然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的主人,那就不能不“教”,不能不“导”。否则,既无“教”,又无“导”,就不能称为“教师”了。(3)点拨性。指导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极为重要的要数“点拨”了。就重点而言,一是拨动思维。当学生处于疑难之处,一定要引导思考,适当点拔,把问题引向深入,以期获得智慧的灵感。二是指点方法。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掌握入门的钥匙,最终达到无须指导的境界。三是揭示规律。要引导学生揭示阅读规律,提炼写作要点,归纳解题思路,把握解题方法,获得规律性认识。此外,指导本身也要讲究方法,对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问题也应选用不同的方法;同时,又要设置一定的台阶,让学生站在台阶上摘果子。
二、突出交际性。在语文课标下,师生交际应是贯通课堂的主调,语文课堂就是充满交际的课堂;但课堂交际不是沙龙闲谈、自由论谈,而是目标文本的互动对话。具体说来,有以下三点:(1)基点是文本。语文课堂里的一切交际活动都必须围绕文本进行,必须根据文本精心设计交际话题,并通过话题的交际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就是说,交际必须立足于文本,以文本为基点。只有这样,交际才有课堂价值,才有语文意义。或者说,才是语文课的交际,才是语文味的交际。(2)起点是互动。任何交际都是以互动为基础的,都是在互动上发展的。从前提来说,都是师生的人格平等。如果没有人格平等,师生就存在等级差异,就难以互动交际。就动力而言,都是师生的学识差异。如果没有学识差异,就无须互动交际;即使互动交际了,也不是语文课的互动交际。从过程来讲,都是师生差异的调整和发展。如果没有差导的调整和发展,互动就毫无意义,交际就失去价值。(3)切点是对话。就范围而言,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更为重要的是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没有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就不是语文课的对话,不是语文味的对话。或者说,无论是师生对话,还是生活对话,其目的都是为了与文本对话。没有与文本的对话,课堂间的一切对话都毫无价值。因而,要以对话为切点,深入研究文本,注重与文本对话。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语文课,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能力。
三、突出实践性。(1)积累。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实践活动,因为学习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可见,语文课堂的应强化积累。就内容来说,可以涉及语文的各个方面,小到字音、字形和字义,大到阅读和写作。从方法来讲,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文本中摘录,二是从交际中记录。当然,笔记是积累,脑记也是积累,而且是更重要的积累。必要时,课内也应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读记甚至默写。(2)感悟。这应是语文课堂中最为重要的实践活动,因为只有学生感悟了,感悟能力才能提高;只有感悟能力提高了,语文水平才能提高。我们必须多投精力,不要吝惜投入;应该多花时间,不要急于求成。从具体操作来看,要让学生就某个语言材料,深入思考有关问题,探求其中的异同,体味其中的妙处;力图想深想透,达到真正理解;进而提升思维品质,提高认识水平,形成语文能力。(3)运用。它也是语文课堂里十分重要的实践活动。具体一点说,就是把刚学到的知识、方法和规律等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问题。概括地讲,就是当堂迁移,也即活学活用,立竿见影。当堂迁移虽说在其他学科极为普遍,但在语文学科并不多见,原因是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语文课堂应该强化运用,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发现语用弊病,用所学方法去指导文本阅读,用所学规律去解决语文问题;借此达到巩固课内所学,实现能力的转化和提升。
陆世定,王丽萍,教师,现居安徽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