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用音乐激活语文课堂

作者:杨 蕾




  目前,语文在不少学生的心目中倍受冷落,甚至在许多学生心目中,语文课已经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一味地从学生身上或者从社会影响去找原因并不客观,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方法、手段的陈旧与僵化,才是真正制约语文发展决定性的因素。
  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了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更新教法,注意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尤其是音乐的引入,让自己的语文课充满诗情画意,成为学生喜爱的一门课。
  那么,如何让语文与音乐相融呢?下面是我在平时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营造音乐氛围,导入新课。
  
  音乐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它是人类感情的凝聚,可以陶冶人的心灵,直接作用于人的灵魂。用音乐导入新课,可以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课文的氛围中,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情境之中,奠定感情基调,去感知作者所要表述的内容。比如在讲授张晓风的小说《不朽的失眠》前,我配上古朴悲凉的音乐诵读张继的《枫桥夜泊》,把学生带入有着“西斜”的“月亮”,“粗嘎嘶哑”的“乌啼”,“清霜”的“星子”的美丽古城。那寒山寺的“钟声”不仅敲击在张继的心坎上,也撞入学生的心海里,学生浸染在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中,随着张继由伤心而失眠,由失眠而不眠,由不眠而彻悟,自然而然地把握住文章的感情脉胳。
  
  二、配乐朗诵,催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诵读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抓好这个环节至关重要。诵读对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提高写作水平都有重要的作用。如何让诵读发挥它的作用呢?不妨把音乐引进课堂吧。伴着美妙的音乐诵读课文,让音乐来诠释课文。仅枯燥地朗读只会使学生索然无味,而音乐的介入能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充满美感。
  有些课文清新小巧,有如泉水叮咚;有些课文大气磅礴,有如江河汹涌;有些课文细腻含蓄,又像和风细雨;有些课文激昂热烈,恰似狂风骤雨。所以音乐的选择非常关键,不恰当的音乐非但对课文理解没有帮助,还有可能阻碍学生的领悟。音乐的节奏、旋律、风格、感情应该与课文相近,这样才能感染学生,让他们体会文章的内涵。比如上《斑羚飞渡》时,伴以铿锵的钢琴乐,让钢琴那“咚咚”的敲击声时时叩击学生敏感的心灵,那伴着震颤的和声是导引生命旋律的声响,也是为生命奏起的伟大的无声的诗行。学生被深深地吸引着,忘记了身在何处,似乎就站在伤心崖前,忧心如焚而又震憾不已地目睹着那一幕幕以老一代斑羚的生命为代价的生命的飞渡!学生们的情感闸门一旦被打开,他们的聪慧与敏锐,便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三、文乐辉映,拓展学生的读写和创造潜能。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其广阔的情感空间和想象空间,为人们的审美想象提供了一个自由驰骋的广大天地,让人的思绪自由飞翔。而且音乐所表现的主题相当宽泛,不同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解读音乐的主题。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声音到画面、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所以说音乐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
  以《乡愁》为例,这首诗是借几种典型的事物来反映不同时期的思念。我让学生伴随着《思乡曲》,任取一节将课文展开。音乐刺激了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有的将儿子与母亲分别安排在一个细雨霏霏的早晨,母亲站在高高的山岗上,风吹动着她的衣襟,一如她始终挥动的手,甚至写到“天在下雨,人在流泪”。有的则将这一离别放于月朗星稀的晚上,母子俩相顾无语,只有虫鸣在诉说着离愁……
  让学生在音乐中对课文进行再创作,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果把音乐称为桥,那就让学生通过这座桥,浮想连翩,让想象插上翅膀飞起来吧!
  当然,音乐在融入语文课堂时,它并不是主角,语言文字仍然是主调,音乐只能做配角,而且这个配角决不可喧宾夺主,它的声音的高低不能超越师生交流的声贝,它激荡的音符不能激起学生过于急躁或暴烈的情绪。所以,语文与音乐的相融还应讲究一个适时、适情、适度的问题。
  音乐的力量是无穷的,音乐以它独有的表现手法——悦耳的旋律,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它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富有生趣,更富有吸引力。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不再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一成不变,而且更能促使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相信音乐将以独特的魅力,让我们的语文课焕发新活力,成为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课程。
  
  杨蕾,教师,现居浙江诸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