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文学教育研究”课题论证报告

作者:左晓光 黄建欣




  (一)从文学作品的内容上看,文学教育必须强化文学内涵的多样性以丰富人的精神境界。从古至今,文学一直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革新的多样生命体。不但文学的体裁不拘一格,文学的内容也有着无限的外延。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从题材上看,可以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它们有的反映出作者的情感、生存的状态、人物的命运,有的则表达了作者细致观察和客观思辨的能力,从而活跃学生的文学认识。从内容上看,任何国内国外的优秀文学作品都可以是文学教育的典范文本。文学的题材完全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无拘无束地展示了人类思维最富于创造性的一面,文学大家高超的语言艺术。因此,文学教育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把握文学作品中艺术化的语言和结构,开发语言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文学教育要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去发掘文学作品中的深层意蕴,激发创造意识;获得无尽的审美感受,滋润性情,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二)从文学作品的外延上看,文学教育要善于发掘文学开放性、多元化的本质特征以培养思维能力。古代的八股文证明了对文学创作强加公式的彻底失败,可见,文学从形式的创制到认知的开放性是培养思维的创新性的沃土。相同的文学文本,不同的人对它的解读都会因为自身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的不同而产生迥异的理解。认识的不确定性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使突破思维定势的限制,保持思维的发散状态,提高创新能力成为可能。
  (三)参预本课题研究的相关实验学校,根据本校学生与教师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研究工作:文学欣赏的层次与境界;文学鉴赏与高效阅读训练;文学教育与高效写作教学;文学阅读与赏析中的文化研究;文学教育与语文应试;文学教育与学生素质(科学、思维、思想、道德、人格、情感、语言等)的拓展;文学教育与学生审美情趣培养;诗意语文教学与诗意人生;文学的人文关怀与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接受美学与中学文学教育;文学教育中的主体性研究;课堂文学教学与课外文学阅读指导;中学文学写作教学探索;文学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文学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文学教育与大学语文教学;散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小说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与文学教育;古诗词教学与文学教育;文学教育方法研究;地域文化与文学教育。
  
  四、实施文学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不妨多借鉴一些语文教育的实践经验,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人的身心发展呈现的是阶段性的特点,因此,文学教育不能操之过急,应当遵循基本的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建构一整套完整的文学教育体系。大量的有计划有步骤的阅读不仅可以对文学语感产生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思维的活跃有很大推动作用。文学教育从小学起就可以开始打好基本字词认读的基础,培养对语文的热情和兴趣。初中阶段文学教育的重点可以先放在量的积累上,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文学名著阅读的积累,再由教师从文学意象和文学语言两个方面入手,培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感受能力和对美积极的发现及追求的态度。高中就是侧重审美意识的完善和人格的塑造,可以多采用一些内涵更多元化、更富思想性的文学文本,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和思辨能力。大学则主要利用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对已有的文学知识进行梳理整合,激发学生运用抽象思维对文学进行深层次思考的能力。
  (二)文学教育是以文学为载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在内容的选取上不应拘泥于教材选择的条件限制,而要以“文采”为主要标准,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和鉴赏能力,把“美”放在首位。课内的教材不妨大胆突破题材的限制,选择一些名家的典范作品,既要重视传统文化的解读和体悟,又要兼顾国外的文本赏析;既要突出时代特点,又要注重跨学科意识的培养。同时重视课外阅读的辅助作用,可以广泛选取没有定评、不一定是名家、不一定是名著的作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努力拓宽学生的文学视域,掌握一定文学史的发展脉络,考量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为课堂的文学教育奠定必要的文学知识。
  (三)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也是文学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方面,教师文学底蕴的深浅、文学修养的优劣、文学态度的真诚与否在很大程度上都对文学教育的实施细节产生特殊的影响。一个文学素质低下的教师无论如何也不能担负起文学教育的重担更不可能给予学生良好的文学精神。因此,全面提升教师的文学功底,多给他们学习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中坚作用,是克服文学教育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的有力保障。
  (四)文学教育光靠课堂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善于运用文学教育的辅助手段,朗诵和课外练笔是文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两个有效途径。朗诵是增强文学感受力的有效方式。许多文学作品不仅仅只是在内容上吸引人,它的外在形式和音韵上也能起到陶冶性情的作用,如诗句形式的整饬与对偶、声律的和谐与变化,散文辞藻的美富与华丽,不仅美化文学的视觉,而且丰富了文学听觉上的感受,那合辙押韵,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回环和谐的音律,全面唤起读者的生理感受。课外练笔是评价学生文学修养的有效手段。写作不仅可以对个体的文学修养程度进行系统的评测,而且对巩固和深化着文学教育、文学鉴赏效果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当学生有了写作的切身经历之后,再去反观文学作品又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获得心灵上的启迪。
  当然以上四个方面只不过是实现文学教育中最突出的环节,仅仅靠它们来实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显然是不够充分的。因为文学教育必须始终坚持长期教育的理念,以陶冶学生的文学修养为根本,更深层次地挖掘和探讨文学的内涵,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和人道主义精神关注文学教育,用创新意识和人文精神发展文学教育,调谐文学教育的实践步伐,把文学教育提到了当下语文教育的重要位置。
  
  左晓光,全国“文学教育研究”专题组负责人;黄建欣,华中师范大学学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