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今年高考作文题:杂花生树 精彩纷呈

作者:徐华钟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落幕,高考作文题无疑会引起众多国人的关注,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综观今年19套高考语文试题的作文命题,可谓杂花生树、精彩纷呈。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按捺不住对各路精英奉送的这顿精美大餐作一番品尝、咀嚼和鉴赏,并借此与同仁坦诚交流。
  我以为,今年的作文命题凸现三大特色:
  
  一、命题形式不拘一格,话题作文风光不再
  
  自1999年高考作文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话题开话题作文之先河,话题作文便以其突出的开放性和创新性雄霸高考“文坛”,从而成为一种主要命题形式。而就今年全国19套题的作文“题型”而言,话题作文一统江山的格局已被打破,甚至退居一隅。今年仍采用话题作文形式命题的省份仅5个:
  广东卷作文话题“传递”;
  浙江卷作文话题“行走在消逝中”;
  重庆卷作文话题“酸甜苦辣说高考”;
  山东卷作文话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海南卷作文话题“论科学家的创新与创造”。
  话题作文风光不再,并非说明这种命题形式已经过时。话题作文以其“三自”(自拟题目,自主立意,自选文体)特色一度给作文命题带来一股活水,“材料+话题”的命题形式便于学生打开思路,激发情感,又给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写作空间,学生只须扣话题而无须拘泥于材料,少了受材料的束缚和限制。然而,任何一种命题形式都是一把双刃剑,持续时间长了便难免出现弊端,因而今年高考作文命题不拘一格,丰富多彩,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材料作文”以其给材料而不给话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的内涵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自定文体为特征。与“话题作文”相比,材料作文更贴近生活的原型,让审题不是从话题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其优点是既保持了话题的开放性,又有利于减少猜题、押题、套作和伪作。今年采用“材料作文”这一命题形式的有:
  全国卷Ⅰ,看图作文“摔了一跤”;
  全国卷Ⅱ,材料作文“帮助”;
  北京卷,材料作文“刘长卿《别严士元》评论”;
  湖北卷,材料作文“母语”;
  宁夏卷,材料作文“机遇与坚持不懈的精神”。
  以上命题材料生动,情境优美,意蕴丰富,思辩性强。而且命题材料也不断创新,如全国卷Ⅰ的材料为一幅漫画,北京卷的材料为诗评。(评价唐朝诗人刘长卿《别严士元》中的诗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如果说,“材料作文”在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占一席之地,那么,“命题作文”这种传统的作文形式今年是大放异彩,差不多占据了高考作文的半壁江山,有九省之多:
  1、必须跨过这道坎(上海卷);
  2、传递(广东卷);
  3、我能(辽宁卷);
  4、有句话常挂在嘴边(天津卷);
  5、怀想天空(江苏卷);
  6、诗意地生活(湖南卷);
  7、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和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任选一题作文,江西卷);
  8、季节(福建卷);
  9、提篮春光看妈妈(安徽卷)。
  这些题目本身如一泓清泉,清新活泼而不事雕琢,平淡质朴而意蕴深远,简洁明快而富有哲思。命题作文汰去了材料的冗繁,给学生留下了一片明净的天空,有利于考生无障碍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表明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文采。
  命题形式的不拘一格、丰富多彩和开放创新,折射出语文新课标实施后,教学理念创新,教法创新,学法创新的语文教学的烂漫春天已经到来。
  
  二、加大限制避免押题,巧设机关出人意表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最大限度地避免猜题押题,才能充分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另一方面,高考作文除了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品质。只有拥有更强的认知能力和更高的思维品质,才能立意精准,思想深刻,在众多的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今年的作文命题可谓匠心独运、煞费苦心,在充分突出考试功能方面也有出色的表现:一是命题着眼于关注考生的成长经历及其对自然、人生、社会、文化以及审美的思考,淡化以往高考作文题关注的所谓时代“热点”,因而考前那些精心准备好的“时文”便很难派上用场,突出表明愈是贴近生活原型的命题愈能避免宿构;二是命题加强了限制性,设置必要的机关;三是命题似曾相识,却“似是而非”,入题容易,但易写难精。
  如全国卷Ⅰ,此题别具一格,反映出高考作文命题的一种新思路。从形式上讲,此题属材料作文,只不过给的材料是一幅漫画而已。题图关涉考生个人成长经历和个人修养,属“小我”,考生在立意上必须提炼自己的生活积累,调动自己的情感,以“自我”的角度去观照社会、家庭和学校。
  福建题“季节”是一道“感性而又温和”,无题可猜而又有话可说的好题。乍看平淡无奇,细玩颇有玄机。这道题可以从感性的角度立意,也可以从理性的角度立意(写四季更迭,大自然的轮回,应顺应规律;亦可写耕耘与收获,四季与人生等)。
  湖北题“关注母语”的材料的内涵似乎显而易见:母语重要,不容忽视。然而,这还只是就事论事的理解,深度把握还要由事及理,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进行揣摩。母语具有本源属性,她是属于传统的;母语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工具,是炎黄子孙足以引为自豪的载体;关注母语就是对国家、民族和个人尊严的一种寻找。基于此,考生除了从感性的角度去写可感之事,可抒之情,演绎母语的博大精深外,还可以从理性的角度从如下几个维度立意:1、本与源;2、传统与时尚;3、先进文化与物质文明;4、继承与创新;5、母语与尊严,等等。这类题目,审题的门槛似乎降低了,但立意的难度却提高了。
  上海题“必须跨过这道坎”极富亲和力,然亦有巧思。其关节处有二:一是主语缺位,二是对“坎”的把握,选择什么样的“坎”至关重要。个人的“坎”有来自生活中的,也有来自心灵深处的,但必须都是关乎自身生存发展的。深度立意除了写冲破个人的“坎”,还可以从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角度去写种种必须跨过的“坎”。
  安徽卷最富新意亦最阳光。“提篮春光看妈妈”不是“提篮‘鸡蛋’看妈妈”,思维品质体现在对“春光”的把握上。“春光”的特征是明媚、清新、温暖、美妙,既可理解成“春晖”般的母爱,更可理解成回报者感恩者本人凭借的某种真正能使“妈妈”露出春天般的笑脸的事物。这种事物可以是物质的,还可以是精神的(优秀的成绩,成功的人生,拳拳的孝心等),更可以是“大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爱与奉献。“妈妈”亦可理解成像妈妈一样的人和伟大的祖国。
  湖南卷简洁明快,颇含哲理。“诗意‘地’生活”而非“诗意‘的’生活”,一字之差,命意迥异。“诗意地生活”旨在表明一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而“诗意的生活”表明的却是一种浪漫惬意的生活状态。
  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与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出人意表而不艰涩(有材料导引),情感深沉而极富思辩色彩。“行走”“消逝”“时间”“记忆”可谓时常挂在嘴边,但经命题者巧加组合,便变成了猜、押不到的好题。
  
  三、关注成长贴近生活,珍视传统呼唤回归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在“命意”上的主要特点,一是贴近生活,关注考生的成长经历;二是呼唤对传统的反思与回归,充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结合的特点。
  第一类作文题如“摔了一跤”(全国卷Ⅰ看图作文),“帮助”(全国卷Ⅱ),“必须跨过这道坎”(上海),“我能”(辽宁),“酸甜苦辣说高考”(重庆),“有句话常挂在嘴边”(天津),“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江西),“季节”(福建)等等。这些作文题贴近生活本源,可感可触,最能激发考生的写作冲动,调动考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累,在考生面前廓开了一片开阔的视野,拓展了广阔的抒写空间,让每一位考生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而且命题侧重考查从眼前到过去进行深入思考,要求考生在感性层面上进行联想、反思、展望,能有效考查学生的思想素质。“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只有生活积累丰厚、情感积淀丰富、思维品质超群的考生的作文才能出彩。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大都有利于考生写出真情实感,有效地避免了考场速构,这正是对写作本质的回归。其积极的导向作用是:作文要重视做人,作文要关注生活,关注自身,激励情感,修养身心,实现自我价值。
  第二类作文题如湖北卷的“关注母语”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是对孝道这一传统美德的思考。全国卷Ⅰ是对“教育”的思考,全国卷Ⅱ“帮助”是对“乐于助人”这一传统美德的辩证思考。北京卷诗评是对古典诗歌的鉴赏等等。这些命题站在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高度,着眼于审美、智慧、情操、人格和价值体系的构建,侧重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人文素养、道德水准和思想品位,对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向上的价值体系的形成必将产生积极影响。
  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培养学生感知、发现、探究精神,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这也正是高考作文的写作本质之所在,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在这方面作出了十分有益的尝试。
  当然,也有少数省份的作文命题显得俗套,失之于生硬,使人难以亲近,或缺乏拓展空间,难于写出真性情,难于表现思维品质。然瑕不掩瑜,今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不得不令人拍案叫好!
  
  徐华钟,男,中学教师,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