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高考作文复习方法摭谈

作者:宋东发




  每年高考结束,各种媒体都会炒作一些高考满分作文,这些满分作文大都构思新颖,见解深刻,材料充实丰富,语言流畅优美,文质兼美,充分展示了考生个性和良好的语文素养,对高考作文复习指导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可是,如果我们在高考作文复习备考中不加分析地把这些文章奉为圭臬,一心盯着《考纲》中的发展等级,不顾考生的差异,无视大多数学生作文能力相对低下的状况,则我们的作文复习就可能误入歧途,劳而无功。因此,在高考作文复习中,找准复习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就尤其显得重要。
  一、面向全体学生,以基础等级的落实为复习指导的切入点。
  《考纲》中关于作文基础等级的要求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符合题意。2、符合文体要求。3、感情真挚。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6、书写规范、标点正确。这六个方面的要求是全面系统的,但对高中生来说也是不低的要求,老实说一篇文章达到了这六个方面的要求,就是好文章了。我们的复习备考,也就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围绕这六个方面,切实有效地进行。
  先说审题,虽然这几年高考作文在审题的维度上明显降低了,但话题或材料意蕴指向的丰富性、多样性,又绝非作文可以漫无边际或套作,如果我们不能清晰界定话题或材料的含义范围,准确深刻地理解话题或材料意蕴,仔细审读作文的要求,就有可能偏离题义,或肤浅解释,作文的成功就根本谈不上。因此,对话题或材料的内涵解读的越充分、透彻,作文的成功率就越高。比如下面这个材料作文的立意就是多方面的:
  有一次记者问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当初为什么选择了数学,陈先生回答,别的都不会,只好做数学。巧的是记者采访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时,问他为何当初学画,黄先生的回答是,别的都不会,只好做画。两位大师的回答不谋而合,如出一辙。这难道是偶然,还是出于谦虚?
  对此,你有何看法,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见解,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上面这个材料中两位大师的话非常简单,含义却十分丰富,因此对其解读也是多向的。具体可有三种:他们尽管成就非凡,但却十分谦虚,十分低调;他们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与早期认识自我,开发自我,选准方向是分不开的;别的都不会,其实是别的都没干,集中精力来攻一点,是有所不为,然后才有所为。这三种理解都是准确的,但是相比较而言,后面两个立意更好,更有深度。
  因此在审题上下功夫,在提高学生认识水平上下功夫,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再说强化文体意识的问题。作文必须符合文体要求,就是说,如果规定了文体,就只能写成规定的文体,不能随便更改;如果自选文体,就要写成选定的文体,是什么文体,就要符合什么文体的要求,要纯正,不能写成四不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高考作文形式花样百出:有童话、寓言,剧本、书信、日记、演讲稿、访谈录,会议记录、广告启事、实验报告及病历诊断书、产品使用说明书等等,但我们不能因为有一些作文凭借形式上的“创新”得了高分,就盲目模仿。不管话题或材料适合什么样的文体,都统统是非常用文体的“创新”。这样,可能适得其反。我们的看法是,文章就是文章,数学证明式的“文章”偶然一试可以,不能成为主流。“韩柳”、“三苏”、董桥、余杰的文章没有在形式上玩花样,又有谁说他们的文章写得不好呢?
  二、以阅读为基点,以积累材料和思维训练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
  感情真挚,思想健康,源于学生心灵的丰富,心智的健全;内容充实,源于材料的充实;思想的深刻与否取决于思维能力的高低。我们常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欧阳修也说,作文没捷径,“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这就要求我们从训练题中走出来,抽出时间认真阅读,在阅读中积累材料,发展思维,丰富内心,为作文储备养分。
  由于考场作文围绕同一话题或材料作文,在“全面理解材料,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作文的基础上,如果大家的阅读视野差不多,那么选用的材料也大都差不多,写议论文所用的材料,中国古代总是司马迁、屈原、苏轼、李白、陶潜;中国当代就是任长霞、张海迪或“感动中国人物”;外国的就是爱迪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不管什么内容的作文,活跃在我们同学作文中的总是这些人物。“文章合为时而著”,我们就是要关注时政,关注身边的事,现实生活中的事,可是我们不能仅仅知道郭敬明,知道“超级女生”,我们应该有更大的视野,也应该知道胡适之、吴健雄、陈省身、弘一法师和“深度撞击”等。
  因此,引导学生从题海中抬起头来,认真读一读每期的《读者》、《格言》、《视野》、《中国青年报》这些有品味的刊物,背诵涵泳一些脍炙人口的中国古籍,如《小窗幽记》、《莱根谭》、《围炉夜话》、《论语》中富有启发性和哲理的好词妙句,对丰富我们同学的头脑,启发其心智,发展其思维定然大有好处。
  最后还要注意学生的内省力和悟性的培养。内省力是指人的注意力的内心指向性,由于年龄原因,高中生往往呈现出踔厉风发的一面,另一方面受到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又多表现为内心指向性差,心浮气躁,平时生活中的许多体验和阅读感受都难以在心灵深处留下痕迹,对生活的意会和接受生活暗示的能力差,读了也就读了,经历了也就经历了,思想没有光华和魅力,就不可能写出好文章。因此,每天开展一读一思一悟活动,每天静心观照自我内心五分钟,使学生的内省力和悟性有所提高,这样他们就会对社会人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细腻的体察,文章就不会空洞无物,人云亦云了。
  
  宋东发,教师,现居甘肃临泽。